树的叶子蔫头耷脑地垂着,连蝉鸣都透着几分倦怠。
就在这样闷热得让人喘不过气的日子里,两万多名漕工如迁徙的蚁群般,浩浩荡荡地来到了京城。
他们挑着简陋的铺盖卷,扛着磨得发亮的铁镐、铁锹,沿着尘土飞扬的官道一路走来,粗布短衫被汗水浸透,紧贴在黝黑壮硕的脊背上,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疲惫,却又隐隐透着对生计的渴望。
这两万多漕工皆是二十到四十岁的精壮汉子,正是气力最足、干活最利落的年纪。
至于其他的漕工,只能等到明年全国范围内开始修建水泥路再进京了。
工部的官员们心里跟明镜似的,毕竟此番修路,工期可是紧的厉害,所有的路必须赶在今年下雪之前全部完工,否则一旦冰雪封路,所有工程都得停滞。
为了赶在下雪前完成任务,自然要挑这些年轻力壮的劳力。
而户部也早就做好了相应的安置,城外之前那些安置灾民的房屋,此时刚好收拾出来给这些漕工们居住。
随着漕工们陆续到位,京城仿佛一夜之间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工地。
工部依照先前的规划,在所有京城的主干道上竖起了醒目的告示牌,用粗重的竹篱笆将施工区域围得严严实实。
而因为《大明日报》最近这段时间天天在头版头条宣传修路的好处,所以即便老百姓们的出行受到了一些影响,但看着报纸上的宣传,想着日后能有平坦宽敞的道路,倒也没怎么闹腾。
除此之外,因为有些道路实在太过于狭窄,所以需要扩建,而这个时候,道路两边的房屋和商铺就不得不拆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