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为《梵高之死》付出很大心力。
如此大量的特效制作,同样是他的第一次。
从这个角度来说,《梵高之死》几乎相当于他的亲儿子。
要知道,这次他甚至没往《梵高之死》中塞入彩蛋!
当然,以后和SCU其他影片肯定有联动。
梵高那超常的感知,能够看到他人看不见的“怪物”,其实是因为他的灵感超强。
同时,又因为灵感超强,从小到大时常会看到一些无法理解的未知存在,san值持续减少。
这就是接下来几部SCU作品的核心设定与拓展世界观。
当个体处于高度灵感状态时,若缺乏理性约束,可能加剧精神波动,狂掉san值。
梵高这位天才艺术家就是这样。
他的超常天赋,注定了他的悲剧。
当然,在影片中并未详细讲清楚,梵高看到的“怪物”,究竟是他真的看到了,还是他的幻觉。
这是留给大家的悬念。
包括主角赵小刚,“穿越”是他临死前的幻想,还是真的看到百年之前的梵高?
如果只是幻想,那他将注定和梵高一样悲剧。
而第三幕结局的时候,赵小刚在电视上看到的纪录片,主持人讲述梵高一生画了很多“向日葵”,但有一幅是留存于世争议最大的。
同样让观众忍不住产生思考。
如果说主角是一个精神病,那么通过他的视角,观众看到的东西不一定是真实的。
但还是那句话,对于这些,影片并没有讲清楚。
艺术嘛,怎么能不模糊抽象呢?
方元没有像贾樟科那样,给出一个开放式结局。
但他埋在影片各个角落的细节,却充满了许多个开放式解读方向。
嗯,就是大概类似阅读理解那种。
请问,金鱼死后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表示:啥啥啥?为啥给我打零分?
……
两天后,《梵高之死》场刊评分很快出炉。
3.5
4分,本届威尼斯电影节最高分。
无论是媒体,还是观众,都对这部影片给予极高赞誉。
广受好评。
表面上来看,《梵高之死》是一部文艺片。
但只是挂着文艺片的皮。
撕开这层皮,里面还是商业片的内核。
只是方元做得没那么明显,给了观众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主题。
所以,观众自然看得很开心、很专注。
简单来说,就是商业与艺术的结合。
诺兰就很擅长这点。
《盗梦空间》、《星际穿越》、《奥本海默》……
甚至《蝙蝠侠:黑暗骑士》,同样是商业与艺术的结合。
不过现在的话,还比较少见。
因为想做到这点很考验天赋,方元也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
即便如此,他依旧搞了很久,才将《梵高之死》制作完成。
而3.5
4的场刊评分,说实话有点超出他的预料。
“感觉越来越悬了啊……”方元眉头微皱。
有时候评分过高,并非好事。
因为按照国际三大电影节以往的数据,场刊评分最高的参选作品,往往拿不到最高荣誉奖项。
国际三大电影节,向来有“评审团至上”的传统。
很多评委就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