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组合拳(3)(2 / 4)

p> 童生们拥挤在同一条路上,走向同一个目标,就是做朝廷的大官。

结果导致人才出现了膨胀,出了大批的秀才和举人,造成了一种现象,明末的读书人比之前面的任何朝代都要卷。

明朝前期只要考中了秀才功名,就已是人人羡慕了。

秀才不用干农活,又没有傜役,所以长得白,大姑娘都喜欢白面书生。

如果是廪生的话,还能从公家领吃的喝的。

明朝前期的秀才一般都是过得比大多数人要好,中了举人就可当官。

但是到了明末开始,大家死命的卷,大批的读书人就不值钱了。

朝廷的官员一个萝卜一个坑,很多举人都没有官当。

要是秀才家里祖上没有田产,已经很少有投献免税的机会了,因为地方上的资源都让世家大族的读书人占去了。

有部分读书人投靠官府、乡绅、商贾的,也有人老老实实做事,还有人变为无赖,揽讼滋事,鱼肉乡民。

还有书生靠写话本小说挣钱,大家都爱看擦边文,所以明末时期出了大量的涉黄话本小说,还带插图的那种。

但也有很多书生没有投靠、依附的机会,自己谋生能力又差,生活上也没多大进步。

这个时代生产力有限,读书是很费钱的,全家供一个人读书,所以明末出身寒门的读书人也是很穷的。

甚至是出现过有人考中进士分配到地方当官,因为没有路费,靠向商人借高利贷维持生活的。

明末的阶级固化相当严重,读书人也是穷的穷的要死,富的富的要死。

朱由崧就是要给天下读书人一个公平的待遇。

凭什么世家大族出身的读书人仗着家世,兼并土地,而出身寒门的读书人没有应有的特权待遇。

朱由崧就是要拉拢寒门读书人,去对付那些豪门大族出身的读书人。

想到这里,朱由崧扫了一眼

“读书人,士绅,官员,三位一体,乃我朝之根本,大明地方是他们在治理,朝廷征派民夫和徭役时,也是士绅们指派。”

“朕也知道,若废除官绅优免,是要伤尽天下士绅的心。”朱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