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的地盘,耕地面积占比绝对超过了一半,那也有4亿多亩。
就算以4亿亩耕地计算,每亩19斤税赋,就有76亿斤农业粮税。
按一石180斤算,该有4200多万石,扣除运输损耗百分之四十,还有2500万石。
但是实际情况呢,去年弘光元年的粮税不足1000万石,只有额定的三分之一。
这还是朱由崧自己搞了个皇家商行,平稳了南方粮价,让粮税没有那么多折色和火耗损失。
大明的农业税赋,有很多都是从农民手里收的实物,这叫“本色”
然后按一定比例改征银钱财物抵税,便称为折色,又叫折征、折纳、科折或折变。
其实折色制度可以说,是一种以实物税向货币税过渡的桥梁。
但是这个折色制度漏洞太多,恰恰成为官员们敛财的手段。
为什么大明的税赋不高,底下农民和上头的皇帝却都苦不堪言,朝廷收不到额定的税呢。
因为有一群贪官污吏在当中间商赚差价,利用税赋捞得盆满钵满。
贪官污吏利用折色敲诈勒索、中饱私囊的情况,可谓是比比皆是。
他们上下勾结,营私舞弊,既以绢折钱,又以钱折麦。
以绢较钱,钱倍于绢;以钱较麦,麦倍于钱,辗转增加。
可以说农民有苦无所诉,朝廷又没收几个钱,还担着骂名。
现在朱由崧就是要想办法改革收税制度,砍掉那些中间商。
要在各地设粮站,统一度量,统一价格,再专门统一的运输。
朱由崧觉得改革大明税赋,就必须要先搞农税,接下来才是要改革商税。
事情总得一步步来,要不然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到蛋。
现在还是农业社会,必须先稳住了农民,有了稳定的农税基础才能动商税。
经历过扬州盐商官员勾结;设置市泊司时地方引倭盗劫掠;知道想平平稳稳改革是不可能的。
所以才会用阮大铖。
因为阮大铖会搞事情啊。
现在清查田亩就有士绅挑唆暴乱,殴打朝廷钦差,朱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