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张伟没有理会周围的反应,他继续问道:
“第二个问题,请你仔细回忆,在审讯过程中,他们都问了你一些什么问题?”
“除了让你认罪,他们有没有对你采取……比如殴打之类的逼供手段?”
李静摇了摇头:“没有打我。”
直播间的弹幕瞬间又开始反转。
【看吧!没打人!就是正常的审讯!】
【警察吓唬一下不是很正常吗?这也能算非法?】
张伟似乎料到了这种反应,他追问道:“那他们问问题的具体方式,你还记得吗?你复述一两个给法庭听听。”
李静闭上眼,努力回忆着那个昏暗的房间和那两张模糊的脸。
“他们问我……‘你用塑料布把他裹起来的时候,明知道他还有呼吸,但为了毁尸灭迹,还是选择把他活埋了,对不对?’”
李静复述出这个问题。
张伟的内心,一声冷笑。
好一个“明知道”!
这是一个典型的、恶毒的“陷阱式”问题!
它根本不是在询问事实,而是在强行植入一个“被告主观上明知被害人存活”的虚假前提,然后逼迫被告对这个前提下的行为进行“是”或“否”的确认!
无论李静怎么回答,都掉进了他们预设的逻辑陷阱里!
张伟没有打断她,示意她继续。
李静的声音更加颤抖:“他们还问……‘你是个大学生,应该很清楚,你和你母亲的行为已经构成了故意杀人,现在主动认罪是你唯一的出路,这个道理你不会不懂吧?’”
又是一个!
张伟的眼神冷了下去。
这个问题,将“大学生”的身份与“知法”划上等号,利用身份压力进行心理暗示,再将“认罪”包装成“唯一的出路”,这是赤裸裸的诱导!
正常的讯问,应该客观中立,比如:“请陈述你们后续处理尸体的过程。”或者“在搬运过程中,你们是否注意到死者有任何生命迹象?”
而不是像这样,把答案塞到你的嘴边,逼着你咽下去!
“还有吗?”张伟的声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