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3章 技术难关(2 / 3)

怕售价比较低,利润应该也是有保障的。”

“从长远来看,你的想法没有错,”周 春明缓缓说道,“但是目前来讲,还不太现实。”

“根据我的判断,就算成立一家这样的公司,没有十几年的持续投入和技术积累,是没办法赚钱的。”

“所以,人工养殖冬虫夏草可以立项,但是不用急着启动。”

“明白了!”赵信才有些失落。

他当然知道,自家老板的判断从未出错,差不多就是那么一回事。

一家公司如果要酝酿十几年,持续的往里面砸钱,普通的老板还未必撑得住,就算不差钱,耐心也迟早会消磨殆尽。

“千禧年以后,咱们再考虑这件事,”周春明又说道,“以后天然虫草只会越来越少,如果咱们的公司可以全方位高度模拟青藏高原的日照、气压、湿度等生态环境,人工种植的虫草在各方面的指标,都会与野生的高度相似,还不用担心重金属超标。”

“规模如果做起来了,而且攻克技术难关,实现密集养殖,一年产值几个亿也是轻轻松松的。”

“当然,拿出一些钱资助相关单位进行研究,还是没问题的,大家互利互惠,共享成果嘛。”

“行!我们都听老板的!”赵信才赶紧表态。

周春明拿起茶盏慢慢品饮,也就不再说话。

到了97年,虫草价格会首次破万。

他也做出了相应的布置。

一边收购新鲜虫草,一边将部分陈年囤货抛售掉,总之可以保证公司利润最大化。

至于想要人工养殖虫草,现在还是太早了,技术成不熟,什么都无从谈起。

给那些研究所提供资金,推进这方面的研究,倒是问题不大。周春明也可以凭借着两世为人的经验,纠正一下他们的研究方向,以免这些人跑偏。

比如说,直到2005年,学术界才基本确定华国被毛孢是冬虫夏草的无性阶段菌种。

如果提前确定了这件事,人工繁育冬虫夏草的进度,就可以大大缩短。

而且,周春明也知道,虫草人工种植的密度可以达到每平方米1000根,轻松的实现规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