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毒膏”的销售状况一直比较乐观,中医药界早就传开了,说这药几乎没什么副作用,外伤感染用着见效快还不贵,尤其街边一些中医性质的小诊所,主事医生几乎都在用。
今儿听谷大夫这么一说,边沐就猜着同行们这是净图省事了,一些必要的诊断环节或许有所缺失?!看样子,他们在接诊过程中,多多少少存在一定程度的习惯性的随意,跟自己当时开诊所那会儿特有的严谨形成鲜明的反差。
小县城公立医院边沐待过,丽津当地最好的大型民营医院也独立主持过一个科室,他深知,一个称职的中医医师每接诊一位患者明的暗的必须承担相当大的医学责任,其实,那份责任无形中由医院、其他各类同事分担了不少。
而且,职业医师医术方面的能力越差,医院、其他同事分担的责任比例同期也就越高,成反比。
自己开诊所就完全不同了,检验科的同事支撑没了,各类护士少了九成以上,甚至连保安、保洁一个都没有,几乎所有的医学责任都得由主事医生自我承担,理论上讲,每一位街边、小区里开诊所的医生得拿出更多的责任心应对每一位前来求医问药的患者,工作量明显数倍于医院上班那些同事。
然而,偏偏好多开诊所的同行并没有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尤其那些从医院甚至正经三甲大医院退休的中医大夫,嘴上说是发挥余热,其实就是在家待着也无聊,诊所一开,有个事儿做做人还能延缓自身的衰老速率,同时多少也能挣点闲钱,贴补贴补家用也是好的。
如此一来,有些诊所医生接诊的时候多少就有些漫不经心,基本遵照退休前多年积累起来的成功经验出诊断、做治疗,刻舟求剑式行医,难免会出点岔子,运气不好就可能撞上医闹之类的烦心事。
眼前这位姓谷的老中医或许多多少少也有点类似倾向。
客观的讲,他们这样做……基本上就是靠运气过日子呢!
联想起护林员老梁头的建议,边沐觉着自己真得找机会跟这些“群友”们好好唠唠,树立行业标杆可能是吹牛,但是,尽自己绵薄之力规范一下同行们的行医习惯还是挺有意义的。
传统中医也好,新派大中医也罢,做诊断自有一套检测标准,下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