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这碗值多少钱?”一名警察问道。
李天明笑了起来:“百八十块钱。”
赵警官一听,又觉得没啥意思,这么便宜能叫啥文物啊。
胡晓军拿起碗一看,大声说:“不对,不对,这碗还有款呢!你们看,这碗底上刻着一个‘周’字。”
赵警官也拿过来看了看:“是啊,有款的青花碗,大专家,你这说的不对吧?”
“你们说的款,其实就是个记号。”
李天明说:“如果出身农村的都知道,办红白事儿搭酒席的时候,用的碗太多,就得到处去借碗,为了分清楚是谁家的碗,就会在碗里刻一个字。”
众人一听,恍然大悟。
李天明的话,仔细一想,倒是合情合理。
“这两只青花碗都属于民间的普通制品,工世比较粗糙。”
“这是典型的大路货,档次比较低,粗糙制作,而且画工也不是很精道,一般呢,不会受收藏家追捧,所以,这算是文物,但价值不高。”
“赵警官,如果你们就因为这两只碗,就让这家大型航运公司停业接受调查,那确实有点小题大作了。”
钟信光一听,看了看赵警官。
赵警官果然露出了苦笑,他们六七号人,跑这么远到了三明湾港,就是想着搞件大案。
两只青花碗还不值五百块呢,怎么可能因为这东西让大企业停业?
除非他姓赵的,不想干了!
赵警官笑着说:“那肯定是不能,那……大专家,其它的东西,都没有问题?”
“完全没问题,都是当代的仿制品,我为我的鉴定结果负责。”
“那行!”赵警官起身,挥挥手,“别愣着了,收队,收队!”
胡晓军看了看那一地的仿制品,还有点不情愿,但也没别的办法,谁让人是“真专家”呢。
这一次,钟信光可算是把心中的大石头放了下来。
“李先生,今天中午,我来安排,你说什么都不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