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任司马督的马隆应声而出,奏道:“陛下若能任臣为将,臣愿率三千精兵,不足一年便可平定叛乱,收复凉州。”
朝堂之上众人哗然,有人质疑马隆资历浅薄,不过是夸夸其谈;也有人认为凉州叛军势大,三千人犹如以卵击石,劝武帝不可轻信。
面对质疑,马隆从容不迫地提出了自己的条件:其一,允许自己在全国范围内挑选士兵,不限出身与资历,只要能挽百石之弓、能射三十步外箭靶者,皆可入选;
其二,允许自己自主调配军粮与兵器,朝廷只需提供所需物资,不必干预具体调度。武帝见马隆言辞恳切、胸有成竹,又深知凉州局势危急,已无更好选择,便答应了他的所有请求,任命其为武威太守,率军西征。
随后,马隆开始了严格的士兵挑选工作。
他在洛阳城外设立了多个箭靶,以测试前来应募者的射箭技能。
马隆亲自站在一旁,仔细观察每个人的表现。
那些前来应募的人都使出浑身解数,希望能够被马隆选中。
他们有的箭术精准,有的则稍显生疏。
然而,马隆的标准非常高,只有那些能够达到他所设定标准的人,才能当场被录用。
在短短数日之内,马隆就成功地挑选出了三千余名精锐士兵。
这些士兵不仅武艺高强,而且勇猛善战,他们都是经过层层筛选才脱颖而出的佼佼者。
与此同时,马隆并没有停止对兵器的改良。
他深知凉州地区地形复杂,多山地和峡谷,因此普通的兵器在这种环境下可能无法发挥出最佳效果。
经过深思熟虑,马隆设计出了一种名为“扁箱车”的战车。
这种战车的车身相对狭窄,这样一来,它就能够在山间小道上自由行驶,而不会受到地形的限制。
更重要的是,这种战车在战时还可以拼接成营垒,形成一道坚固的防线,有效地抵御敌军骑兵的冲击。
此外,马隆还特意打造了大量的长柄战斧和连弩。
长柄战斧的设计使得士兵们可以在近距离内轻易地劈砍敌军的战马,从而打乱敌军的阵型。
而连弩则具有射程远、威力大的特点,能够在远距离对叛军进行有效的压制,使其无法轻易逼近。
一切都已准备妥当,马隆身先士卒,率领着三千训练有素的精兵,携带着充足的军粮和精良的兵器,从洛阳浩浩荡荡地出发,一路向西挺进。
然而,此时的凉州已经完全被叛军所掌控,沿途的关卡要道都被树机能的部下严密把守。
马隆的大军刚刚踏入凉州境内,就遭遇到了叛军的层层阻击。
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马隆并没有丝毫的畏惧,他镇定自若地指挥着军队,充分发挥自己卓越的谋略和所携带的先进兵器的优势。
在战场上,马隆屡屡使出奇招,让叛军防不胜防。
他巧妙地运用地形,设下伏兵,出其不意地攻击敌军;他还利用自己带来的新式兵器,给叛军造成了巨大的杀伤。
尽管叛军人数众多,但马隆的军队却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士气和顽强的战斗力,他们紧密配合,一次次击退了叛军的进攻。
当马隆率领大军途经凉州东部的山区时,他们遭遇了一场精心策划的伏击。
叛军巧妙地利用了地形的优势,在峡谷两侧布下了重重陷阱,企图将马隆的军队一网打尽。
然而,马隆并非等闲之辈。
他目光如炬,一眼就看穿了叛军的计谋。
面对如此险恶的局势,他毫不慌张,迅速下达命令,让士兵们将扁箱车首尾相连,形成一道坚固的移动营垒。
这道营垒就像一条钢铁巨龙,缓慢而坚定地向前推进。
每一辆扁箱车都紧密相连,形成了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