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明所言,与亮不谋而合。
曹操新得荆州,骄兵悍将,必有轻我之心。
孙权此时遣使前来,既是试探,也是机遇。
我等必须抓住此机,促成孙刘联盟,方能扭转危局。”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语气变得更加沉稳有力:
“亮以为,若江东使者前来,我等当展现三点:
其一,决心。
需明确告知来使,我主虽暂处逆境,然匡扶汉室、抵抗曹贼之心,坚如磐石,绝无动摇投降之意。
此乃立盟之基石。”
“其二,实力。”
孔明的手指点在夏口的位置,
“我军虽遭重创,然主力尚存,关将军水师精锐未损,更有江夏为屏障。
需向来使展示我军残存之战斗力与坚守之可能,令其知我军并非不堪一击,乃是值得联合之盟友。”
“其三,必要。”
他话锋一转,眼中闪过一丝精明的光芒,
“亦需适当示弱,坦陈我军目前兵力、粮草之困顿,强调若无江东之助,恐难长期支撑。
如此,方能凸显联合之迫切与必要,令孙权知晓,助我亦是自救。
此所谓,不卑不亢,刚柔并济。”
听完孔明的分析,我心中暗暗点头。
不愧是卧龙,虽然他并不知道鲁肃即将到来,也不知道江东内部的具体争论,但他基于对大局的把握和对人性的洞察,提出的应对策略,与我根据玄镜台情报得出的最佳方案,几乎完全一致。
这正是我想要达到的效果——让正确的决策,通过合乎逻辑的推演,由大家共同得出。
“孔明所言甚是!”
我立刻表示赞同,
“决心、实力、必要,三者缺一不可。
既要让江东看到我们的价值,也要让他们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
在姿态上,既不能因新败而卑躬屈膝,也不能因急于求援而失了分寸。”
徐庶也点头道:
“正是。来使若至,当由主公亲自接见,以示尊重。
言谈之间,当由孔明与子明主导,阐明利害。
关、张二位将军亦当在侧,展示我军威仪。
务必使来使感受到我军虽处困境,却军心未散,斗志犹存。”
我们三人互相看了一眼,都在对方眼中看到了共识。
“那么,具体应对之策……”
我看向孔明,示意他继续。
我知道,在公开层面,由孔明来主导具体的应对方案,更符合他目前的身份和职责。
孔明略一沉吟,道:
“若来使至,可先由主公表达抗曹决心与对联合之期望。
随后,亮当详陈曹操南下之弊(如水土不服、粮草不济、后方不稳等),再论孙刘联合之利(长江天险、人心向背、我军牵制等)。
子明可从荆州内部人心、地理形势等方面加以补充,并暗示我等并非全无后手(此处可略作模糊,增加对方信心)。
元直则可从旁策应,观察来使反应,相机进言。”
“善!”我与元直齐声应道。
孔明的安排,条理清晰,分工明确,既突出了重点,也考虑到了细节。
他提及的“暗示我等并非全无后手”,更是与我不谋而合。
虽然我不能暴露玄镜台和那些暗中保存的实力,但适当释放一些模糊的信号,让江东使者感觉到我们比表面看起来更有底蕴,无疑会增加我们谈判的筹码。
我的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
通过这场密议,我们三人
——刘备集团公开层面的核心智囊
——已经就如何应对可能到来的江东使者,达成了高度一致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