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的任务,并非天马行空的“创造”,而是极其务实的“修复”与“改良”。毕竟,我们眼下的资源极其匮乏。
首先是修复。我们将营地里搜集到的所有破损兵器、损坏的农具,分批秘密运送到这里。由孙师傅和李师傅带着学徒(从我亲卫中挑选的几个可靠且手巧的年轻人),日夜赶工修复。这不仅解决了营地燃眉之急,也为工匠们提供了熟悉材料、磨合团队的机会。
修复只是基础,真正的核心在于“改良”。这便是我将他们秘密组织起来的关键所在。
我拿出了早已绘制好的几张草图。第一张,是关于耕犁的改进。新野土地贫瘠且多石块,传统的直辕犁效率低下,极其耗费人力和畜力(我们几乎没有畜力)。我根据记忆中的曲辕犁原理,设计了一种新的犁铧形状和犁架结构。关键在于利用曲面减少阻力,增加翻土深度,并设计了可以调节犁地深浅的装置。
我没有直接抛出完整的“曲辕犁”概念,而是引导着孙师傅和李师傅,从现有耕犁的弊端入手,一步步启发他们思考如何让犁铧更省力、如何让翻起的土垡更规整。“孙师傅,你看这犁铧若是稍稍弯曲,如同船头破水一般,是不是能更省力些?”“李师傅,这犁架若能更轻便,且能调整高低,是不是就能适应不同的田地和人力?”
两位老师傅都是经验丰富的匠人,一点就透。他们围着草图,时而争论,时而比划,很快就领悟了其中的奥妙,并结合现有的材料和工艺,开始尝试制作样品。虽然最初的成品还很粗糙,但试验效果明显优于旧式耕犁。
第二项重点,是弩机。在这个冷兵器时代,远程打击能力至关重要,尤其对于我们这种兵力处于劣势的队伍而言。我带来的亲卫中,有一小部分装备了我在徐州秘密工坊试制的、经过初步改良的弩机,但数量稀少,且工艺仍有提升空间。
我让两位弓匠师傅仔细研究了现有的弩机,然后提出了几点改进方向:一是优化扳机结构,使其更灵敏、更稳定,减少发射时的抖动,提高精度;二是改进望山(瞄准具),增加刻度,辅助射手估算距离;三是尝试使用复合材料(如竹、木、筋角的组合)增强弓臂的弹力,提升射程和威力;四是强调部件的标准化,便于更换和维修。
这些改进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反复试验和调整。两位弓匠师傅废寝忘食地投入其中,不断调试着弓弦的张力,打磨着弩臂的弧度,改进着机括的咬合。每有一点进展,都会欣喜若狂地向我汇报。
第三,则是关于运输工具。看着士兵们肩挑手扛,极其费力地搬运土石、木料,效率低下,我深感改进运输工具的必要性。我拿出了当初在徐州时,根据那疑似诸葛亮的“单福”所给的“木牛流马”初略原理启发,而绘制的一些简易省力机械的图纸——当然,并非真的木牛流马,那太过惊世骇俗,也远超目前的工艺水平。我设计的,是一些更实用的东西。
比如,独轮车。虽然汉代已有独轮车的雏形,但并不普及,且结构简陋。我指导李师傅改进了车轮的轴承结构(使用硬木和少量油脂润滑),优化了车架的力学设计,使其载重更大,推动更省力。
还有简单的杠杆和滑轮组装置。这些原理看似简单,但在缺乏机械的时代,稍加应用,就能在搬运重物、修筑工事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向工匠们演示了如何利用杠杆撬动巨石,如何用滑轮组吊装木梁,让他们大开眼界,惊叹于其中蕴含的“巧劲”。
所有这些研发和改良,都在极其严格的保密下进行。
“格物所”的产出,被严格控制。修复好的普通农具和兵器,会不着痕迹地替换掉营地里的旧物。而那些经过改良的、性能显着提升的“新式”装备,则被我牢牢锁在“格物所”的秘密库房里。一把改进型的耕犁、几张威力更强的弩机、几辆更省力的独轮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