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二次加密:智慧的最后一道防线(1 / 2)

决定了采用“二次加密”的方案后,我和蔡琰立刻投入到了紧张而细致的设计工作中。

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信息隐藏,更是一场与潜在审查者、拦截者的智力博弈。

我们必须确保,即使这封信落入敌手,他们也无法从中窥探到任何有价值的信息。

这,是我们在重重危机下,构建的最后一道智慧防线。

首先,是选择合适的“载体”。经过讨论,我们放弃了伪造官方公文的想法。

因为公文的格式、用印都有严格规定,稍有不慎就可能露出破绽,而且也更容易引起官方审查的注意。

最终,我们决定使用“私人信件”作为载体。

“家父在洛阳有几位故交,”蔡琰说道,“其中一位是太学祭酒丁允丁先生,为人正直,且与家父私交甚笃。

我们可以伪造一封家父写给丁先生的问候信。信的内容可以写得平常一些,比如询问近况、讨论学问、或者感慨时局,这样既符合家父的身份,也不容易引人怀疑。”

这个提议非常好。以蔡邕先生的名义写信,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分量和掩护作用。

丁允先生身为太学祭酒,地位尊崇,也具备解读复杂信息的能力(如果我们需要某种暗示的话)。

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加密方法设计。

我们摒弃了藏头诗、字谜等容易被识破的传统方法。结合之前破译密文的经验,我们决定设计一种融合了多种元素的、更为隐晦的加密方式。

“单纯依靠文字游戏风险太大,”我分析道,“我们需要一种更结构化、更不易察觉的方法。比如……利用排版和数字?”

“排版?”蔡琰若有所思。

“对,”我解释道,“比如,我们可以规定,只有每行(或每隔几行)的第几个字,连起来才是有意义的信息。

或者,利用汉字笔画数,将关键信息转换成一串数字,再将这些数字巧妙地嵌入到信件内容中,比如日期、数量、或者看似随意的序数词里。”

蔡琰听了,眼睛一亮:“这个方法好!不易察觉!但是,如何将‘二月十五’、‘阳翟’、‘玄鸟’这些关键信息转换成数字呢?”

“这就要用到我们之前破译密文时的经验了。”我说道,“我们可以设计一套简单的对应规则。

比如,用天干地支来代表月份和日期,‘二月’对应‘卯月’,‘十五’对应特定的干支日。

地名‘阳翟’,可以用其郡望代码或者某种谐音、典故来代替。

至于‘玄鸟’这个代号……”

“或许可以用音律?”蔡琰接话道,

“‘玄’在五音中属水,对应‘羽’音;‘鸟’可联想到‘商’音(传说商的始祖契为玄鸟所生)。我们可以用某种特定的音阶组合或乐理术语来暗指这个代号?”

“妙!”我赞叹道,“或者,更隐晦些,我们在信中看似随意地提到某首与‘玄鸟’相关的古诗,或者某个包含‘羽’、‘商’二字的典故,作为提示?”

我们你一言我一语,各种奇思妙想不断涌现、碰撞、完善。

最终,我们敲定了一套结合了**数字密码(基于干支历法和笔画数)、排版规则(特定位置取字)和典故暗示(暗指关键代号和地点)**的复杂加密方案。

这套方案的核心在于:

日期加密:将“二月十五”转换为对应的干支纪日,再将这两个干支字拆解,将其笔画数隐藏在信件中看似无关的数字里(比如“偶感风寒十数日”、“借阅典籍三五卷”)。

地点加密:“阳翟”用一个特定的、只有丁允先生可能理解的典故(比如与阳翟相关的某位先贤或历史事件)来暗指。关键据点如“瓦官寺”、“黑风洞”则完全舍弃,只传递最核心的起事时间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