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虽然从少林寺的手中弄过来了学田。
不过,三司主官还是受到了训责,只因为他们最慢完成……
学田搞定了,各级官员又都开始在学舍上下功夫了。
初步的资金有地方垫付,也有中枢专项,一直忙活到了六月,终于进入到了正题。
招生了。
在涿州城东二十里,一个叫柳林屯的村落里,空气里飘荡着一种不同寻常的躁动。
村口那棵歪脖子老槐树下,平日用来晒谷的空场上,乌泱泱挤满了人。
保长赵老栓,一个脸上沟壑比田垄还深的老汉,此刻正站在半截磨盘上,手里攥着一张盖着鲜红大印的官府告示,扯着嘶哑的喉咙,用尽力气把话往风里送:“……都听真喽!皇恩浩荡!咱们大明朝的皇帝陛下开了天恩啦!要办‘官吏蒙学’!就在咱镇子西头,张家祠堂旁边那块官地上!给娃娃们开的!”
人群里一阵嗡嗡的骚动,像捅了马蜂窝。
“啥?官……官啥学,学完能当官?”
“蒙学!就是开蒙!认字儿!读书!”赵老栓唾沫星子飞溅,“朝廷办的!六岁、七岁、八岁!只要是咱大明户下的娃娃,都能去!不收一个铜板!”
“啥……”人群炸开了锅。
“不要钱?白给娃儿们读书?”一个裹着破旧头巾的妇人猛地抬起头,枯黄的脸上满是惊愕,手下意识地攥紧了身边一个流着鼻涕、懵懂无知的小男孩的胳膊,攥得孩子“哎哟”一声。
“哄鬼呢吧?天下哪有掉馅饼的好事?”一个驼背老农嘟囔着,浑浊的眼睛里全是怀疑:“怕不是拉去当小工?给管家干活吧。”
“放你娘的屁!”赵老栓气得胡子直翘,把告示抖得哗哗响,“睁开你那老眼瞧瞧!大红官印!千真万确!朝廷掏钱!管娃娃们一日两餐!晌午有饼子,有稠粥!学里的笔墨纸砚,先生束脩,全由官家出!娃娃们只管去,带着耳朵和眼睛就成!”
“管饭?还管两顿?”人群彻底沸腾了!管饭这两个字,比什么“蒙学”、“读书”都实在百倍。
这也是朝廷为了能够尽快推行,想到的一个主意。
庄稼人,最懂粮食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