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小山港遇袭(1 / 5)

靖康四年的秋风带着肃杀之气扫过汴梁城头,吹散了中秋宴席残留的脂粉香与茱萸味。

重阳刚过,宫苑里的金菊尚在枝头傲霜,御书房内的气氛却如这深秋般微凝。

窗棂透进的天光,斜斜映在赵桓年轻而略显苍白的脸上,他正摩挲着案头一份由枢密院直呈的密奏——关于王伦、王奎的身份陈情。

陈太初肃立御案前,声音平缓,将那段尘封多年、交织着血泪、背叛与跨海重生的故事,剥去惊心动魄的外衣,化作简洁的奏报:

“陛下,王伦其人,昔年童贯为阻臣行海图强之计,构陷于梁山,鸩酒谋害,几至身死。

臣侥幸察知,将其救出死地,藏于流求,留为海外之伏笔。”

“王奎,臣之故旧,濮阳王氏子,亦遭蔡京党羽构陷入狱,后经查证其冤,臣多方周旋,将其救出。”

(此节赵桓曾亲批案卷,心知肚明。

“宣和年间,臣奉旨开拓万里海疆,深感东南海寇暗涌,西北强邻虎视,需于辽金力所难及之远海觅立足之地,作为大宋臂膀延伸之基。

彼二人因身负冤屈且忠诚可用,故遣其率精锐部曲,蹈海向西,于极西之‘金山’之地(美洲西岸)为前驱。”

“经年累岁,披荆斩棘,彼辈已扎下根基,垦荒、筑城、抚土人。

近日归宋,携来臣昔日所寻之高产作物新种(玉米、土豆成熟品),更有奇石数类、珍木标本及彼处详尽舆图。”

陈太初略微停顿,声音微微上扬,点出要害:

“此二人,虽曾身陷囹圄,然皆受构陷,更兼冒险于万里波涛,为大宋开海疆、寻神物、通海外信息前哨,其心可表,其功亦彰。

且前番童、蔡逆党作乱之时,彼于流求、海外并未随波助恶,足见心存朝廷。

今归国请谒,恳请陛下念其微功辛劳,准其归葬先祖,洗刷冤名,复为良民,使其安心为宋民,并续行万里海贸,助朝廷拓殖、输移民、济边事。”

赵桓的目光在密奏与陈太初清俊沉稳的面容间逡巡。

枢相所言句句在理,也合乎“千金市骨”

的帝王心术。

两个身负旧案的“亡命之徒”

,能在化外之地为大宋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