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北境发新芽(2 / 5)

口粮,皆由他统筹!”

“一路南下京东西路,寻宋江!”

提到这个名字,陈太初嘴角微扬。

这位受招安的梁山领,如今挂着京东东路安抚副使的虚衔,在地方上人脉深厚。

“告诉他,昔日梁山泊水寨周边的淤田洼地,种稻不易,种红薯却是天赐!

让他动旧部,以工代赈,组织流民开垦。

产量若成,便是他宋江洗刷草寇之名、立地成佛的功德!”

“最后一路,也是重中之重!”

陈太初的手指重重落在“大名府”

三字上,“寻岳飞(权知大名府路兵马钤辖)!

鹏举驻防要冲,辖地最广,流民最多,责任也最重!

令他于滹沱河两岸、潼关以东,广设军屯、民屯!

此路水热条件相对最好,玉米、土豆、红薯皆可大力推广。

告诉他,此乃固本培元、养兵安民之基,关乎未来北伐成败!

若有阳奉阴违、阻挠垦殖之豪强胥吏……”

陈太初眼神一寒,“许他先斩后奏之权!”

染墨深吸一口气,将每一个地名、每一个名字、每一项要求牢牢记下,沉声道:“大人放心!

染墨必不负所托!

只是……产量之说,百姓恐难尽信,恐有观望。”

“所以要把话说透!”

陈太初拿起案上一份早已写好的《劝农种新粮疏》,递给染墨,“此物抄录多份,广为张贴、宣讲。

要点有三:其一,此三物耐旱、耐瘠薄,不挑地!

山坡、沙地、盐碱滩涂,皆可活命!

其二,产量!

红薯、土豆,亩产可达千斤乃至数千斤!

玉米虽稍逊,亦数倍于粟麦!

其三,管饱!

红薯、土豆可作主粮,玉米可磨面、可煮粥,青穗嫩时亦可食!

饿怕了的百姓,听到‘千斤’二字,眼睛自然会亮!”

他顿了顿,补充道:“另,让王铁柱随你去河东或大名府。

他是铁匠出身,懂些粗浅道理,人也实在。

让他带上几袋烤熟的红薯、煮好的土豆、爆好的玉米花,走到哪,吃到哪!

让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