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尊崇;而有些人生来却吃不饱穿不暖,就像我们,想要改变命运,需要倾尽全家甚至全族之力。
即便成功,却是连人家的都不如。”
如那些贵族世家,即便不科举,也能得到庇荫。
只要家族势力足够大,六部随便进。
而这,却是他们无法企及的。
沈淮暗叹了一声,正要开口时,有听到陶行简说,“我之前总觉得我爹太偏激了,如今看来,是我太单纯了。”
“师兄,其实对我们而言,知道的少未必不是好事。”
有些事,不能细想,沈淮干脆转移话题,“我们进县学是为了乡试,当务之急,是提升自己。”
沈淮说着,拉陶行简去藏书阁。
“听说最近来了一批新书,我们去看看吧,说不定有意外收获。”
确实有收获。
据知情人士透露,这批新书是郡城知府通过募捐得到的,不仅青萍县的县学有,其他县也有。
书籍大多是四书五经,但注疏的版本都不一样。
“师弟,你看这是什么?”
突然间,陶行简拿着一本诗文惊呼道,“师弟,这不是你写的诗文吗,我记得这诗是你县试之后,默写给夫子的。”
沈淮一看,还真是自己的诗文。
而且不仅一。
他惊道,“我的诗文怎么会出现在这里?”
“会不会是你中了小三元,有人去收集你的诗稿?”
“有可能。”
沈淮想了想,干脆拿着诗文集去找守阁人。
守阁人是一名告老返聘的老秀才,听到沈淮的问题,还一脸奇怪的看着他,“连中小三元者,县志单开一页你不知道?”
我不知道!
沈淮摇头头,然后诚心请教,“还请老先生解惑。”
原来,连中小三元是要载入县志的。
这是极大的荣耀。
虽然县志无法跟史书比拟,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按照老秀才的说法,你人都入县志了,你的诗文自然要流传出来,让大家知晓并宣扬。
“这是新修的县志,你可以拿去看看。”
接过县志,沈淮立即翻看。
真如老秀才所言,县志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