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眼看着朝歌城将破,赵鞅不敢大意,每日巡视晋军,加强戒备。
齐卫联军不敢直接向朝歌进军,最后,按照卫出公的意思,卫军向蒯聩驻守的戚邑起了猛攻,齐军则向防守薄弱的晋国腹地推进,沿途攻占晋国城镇。
战术意图很明显,迫使赵鞅分兵来救,以减轻朝歌压力。
但赵鞅对齐军和卫军攻取晋国各地城邑完全无视!
赵鞅很清楚,打蛇打七寸,赵鞅的目标就是中行寅和士吉射!
所以,晋军始终坚持围困朝歌,绝不分兵。
围了三年,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已经长出来了,赵鞅只待最后一击。
再加上此时赵鞅刚刚执政晋国,国内一堆大小事务要处理,以齐国为主的联军虽然实力上不及晋军,但赵鞅也确实无精力和兵力过多与联军纠缠。
除了朝歌,其他城邑,你齐国要夺便夺吧。
战线越长,你齐军的作战力量越分散。
赵鞅沉着脸,他只要朝歌!
铁丘之战一年后,即公元前492年10月,赵鞅在整顿了国内大小事务后,亲自指挥晋军主力起了对朝歌的后一击。
中行寅急了,他对士吉射道:“看来,咱哥俩被围在这里不是办法,咱俩必须其中一人跳到外围,联合邯郸和齐卫联军尽快解救朝歌。”
士吉射头也大了,也知道两人都挤在一起被围攻着,迟早要落败。
中行寅之计当然是好,但如今朝歌被围得铁桶一般,怎么出得去?
两人商量了一番,总算有了些眉目。
眉目的第一道,是中行寅已经得报,不日范氏、中行氏两大家族分散在晋国各地的族人以及招募的武装力量,还有部分鲜虞军将来救朝歌。
眉目的第二道,是赵鞅亲率的晋军虽然是团团围困了朝歌,但主力在南门,北门相对较为薄弱。
眉目的第三道,是齐卫联军包围了戚邑,戚邑由卫国前世子蒯聩驻守。
蒯聩是赵鞅手下最为勇猛的将领之一,少了这支力量,赵鞅不可能拦住两人其中一人有准备的突围。
两人作了分工,由士吉射在南门加强防守,故作声势,吸引赵鞅的晋军主力。
中行寅则率精兵自北门突围,突围后,直入邯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