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
赵盾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制事典,正法罪。
董逋逃。
由质要,治旧污,本秩礼,续常职,出滞淹。”
九大措施,史料记载了二十七个字,但这二十七个字,是将晋国自文襄时代以来的国政治理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我们给这九大措施分分类,便会现这是涉及到行政、刑事、民事、经济、人事以及社会风尚方面的改革或者努力。
制事曲,即制定章程;本秩礼,即明确贵贱;续常职,即恢复废除的官职。
这是行政制度。
正法罪,即明确刑事法规;辟狱刑,即清理狱囚积案;这是刑事制度。
由质要,即使用契约帐册;董逋逃,即追捕逃亡的奴隶;这是民事和经济方面的制度。
治旧污,即清理积弊,这是社会风尚制度。
出滞淹,即举荐贤才,这是人事制度!
晋灵公为君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整个晋国春秋风云其实都是赵盾掀起来的。
这九大措施,就是赵盾的治国方略。
他进一步推进了晋国自晋献公以来强化法治建设,把晋文公时期以来的被庐之法进行了改良,使晋国更加法治化!
在赵盾执政的这些岁月里,貌似我们经常看到楚国再次强势崛起,晋国不敢与之正面争锋,晋国的国际影响力正在下降。
但在晋国国内,社会安定,秩序良好,赵盾功莫大焉。
从法治的角度看,如果当时形成了诸子百家,那把赵盾作为法家代表是没有任何异议的。
非但如此,赵盾对国君的忠诚也是不容置疑的。
他执政之初,遇上了好国君晋襄公,但可惜的是晋襄公英年早逝。
为了国家利益,他曾经想扶立一位政治成熟的国君,而不是现在这个晋灵公。
单从这一点上看,赵盾真的没有私心,他绝不贪权,因为他只希望晋国要有一个英明的国君。
在他看来,作为中原诸侯联盟盟主的晋国,如果由一个仅仅是三四岁的幼儿担任,这不符合晋国利益。
在经历了痛苦的纠结后,赵盾无奈选择了晋灵公,这使得他的执政更加辛苦,这也就是为何赵盾总是每天凌晨便准备工作的原因,因为他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