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默认 第14章 长安米贵,居大不易(2 / 6)

东西啊!

    楚天青不由的眼前一亮,毕竟在大唐这几年,他最不能适应的就是冬天没法取暖。

    楚天青回想起刚穿越大唐时的窘境,不由得苦笑摇头。

    那时正值寒冬腊月,他租住的茅屋四面漏风,想买些柴火取暖,却被价格惊得目瞪口呆。

    "一担干柴要价两百文?"他当时不可置信地问樵夫:"这都够买一斗米了!"

    樵夫搓着冻得通红的手解释:"郎君有所不知。长安城百万人口,周边三十里内的山林早被砍伐殆尽。如今要打柴,得跑到终南山里去,来回就是两日路程。再加上官府征收的'薪炭税',这价钱真不算贵。"

    直到后来楚天青才明白,在大唐,柴火确实是实打实的"奢侈品":

    究其原因,大概是以下三点。

    第一,运输成本极高。

    长安作为百万人口大都市,每年消耗木柴数十万担。周边山林很快被砍光,樵夫们不得不去更远的终南山、秦岭伐木。一队牛车运柴进城,光运费就占去大半成本。

    第二,官府层层盘剥。从山里的"伐木税",到城门的"入城税",再到市集的"摊位税",各级官吏都要分一杯羹。最离谱的是"薪炭使"这个官职,专管柴火买卖,每年油水丰厚。

    第三,权贵垄断经营。长安东西两市最大的柴火商,背后都是世家大族的产业。他们囤积居奇,冬季故意抬价,一担柴火能卖到三百文,相当于一个九品官半月俸禄。

    “难怪杜甫写'长安米贵,居大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