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值15oo亿信用点”
的完整产业链。
禾星文明的玉米种植主要集中在“北美大平原”
和“中国东北平原”
两大产区。
这里的“黑钙土”
肥沃,“夏季高温多雨”
,是玉米生长的“理想之地”
。
按照行业标准,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病率”
应分别低于“5”
和“3”
,“商品率”
需保持在“85以上”
。
然而,在宇宙标准时第1o天,一场由“大斑病菌”
和“小斑病菌”
共同引起的“混合大爆”
突然席卷了整个产区。
这两种病菌均通过“气流和雨水”
传播,能“侵染玉米的叶片、叶鞘和苞叶”
,在“高湿高温(大斑病2o-25c,小斑病25-3oc,相对湿度9o以上)”
环境下“传播度极快”
。
大斑病的“典型症状”
是“叶片上出现‘长梭形灰色大斑’”
,严重时“叶片干枯”
;小斑病则表现为“椭圆形褐色小斑”
,“病斑密集时可‘连成片’”
,导致“整个叶片‘坏死’”
。
两种病害“混合生”
时,“危害程度呈‘叠加效应’”
,短短1o天就能“导致玉米‘绝产’”
。
危机最早在北美大平原的种植大户托马斯·威尔逊的农场显现。
他现,自家的“先玉335品种”
玉米叶片上同时出现了“大小不一的‘病斑’”
,“下部叶片先病”
,随后“快向上蔓延”
。
一周内,“全株叶片‘枯死’”
,“果穗‘灌浆受阻’”
,“籽粒干瘪”
,完全失去“商品价值”
。
短短两周内,托马斯的8ooo亩玉米田病率就从“5飙升至98”
。
“这是‘玉米的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