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
抵达共生森林时,曾经枝叶繁茂的星叶榕成片枯萎,根系裸露在外,几乎看不到白色的星根菌;土壤表面覆盖着一层淡灰色的污染物,散着刺鼻气味;居民们正尝试人工接种星根菌,却因土壤污染,接种的菌剂很快失活。
“我们检测现,土壤中的‘星毒元素’浓度达5gkg(安全阈值o1gkg),这种污染物会破坏星根菌的细胞结构,同时抑制星叶榕根系的菌根形成基因表达!”
文明的共生守护者拿着污染土壤样本,声音哽咽,“星叶榕和星根菌少了谁都活不了,它们的失衡就是我们文明的末日。”
林修通过“微生物活性测定仪”
现,共生失衡的核心问题有三个:一是土壤中的星毒元素导致星根菌“细胞膜破裂”
,活性酶活性降至正常水平的2o,无法与星叶榕根系结合;二是星叶榕根系的“菌根识别蛋白”
表达量下降8o,即使星根菌活性恢复,也无法形成共生菌根;三是土壤中的“有害杂菌”
(星腐菌)因星根菌减少大量繁殖,浓度达1o?cfug,进一步抑制星根菌生长。
“共生失衡的根源是星根菌受损、宿主识别能力下降与有害菌泛滥,必须先精准定位菌群缺陷和污染影响范围,再降解污染物、修复星根菌、激活宿主识别功能,重建共生平衡。”
他从装备箱中取出“高精度共生诊断仪”
(考古时用于研究古代植物与微生物的共生遗迹,经改造后可检测菌群活性、宿主蛋白表达量和污染物浓度,精准识别1o2cfug的菌群数量差异,定位1的蛋白表达变化),“这台诊断仪能帮我们锁定共生危机的核心,为修复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一、共生诊断仪的“失衡定位战”
:在枯萎根系中捕捉共生缺陷
林修带着共生诊断仪深入共生森林,采集不同区域的土壤、星根菌和星叶榕根系样本进行检测:
-重度失衡区(星叶榕枯萎率9o):星根菌浓度1o2cfug,活性酶活性15,星叶榕菌根识别蛋白表达量5,土壤星毒元素浓度8gkg,有害星腐菌浓度1o?cfug,根系完全裸露,无任何菌根形成;
-中度失衡区(枯萎率5o-9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