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收模块’老化”
,对宇宙背景中的“时空基准信号”
解析错误,输出的初始坐标本身存在偏差,叠加谐振频率紊乱后,总误差急剧扩大。
“偏移的根源是‘核心部件物理损伤’与‘信号解析误差’的叠加效应,必须先精准定位谐振频率波动规律、晶格裂纹分布及传感器信号偏差,再修复谐振器、更换传感器模块,重构跃迁坐标计算逻辑,重建精准的跃迁航道。”
他从装备箱中取出“高精度跃迁分析仪”
(考古时用于研究古代空间折叠遗迹的运行机制,经改造后可检测谐振频率、空间锚点定位精度、坐标信号误差,精准识别1th的频率波动,定位oooo1光年的坐标偏差),“这台分析仪能帮我们锁定所有偏差节点,为校准方案提供关键数据。”
一、跃迁分析仪的“偏差定位战”
:在空间乱流中捕捉锚点缺陷
林修将跃迁分析仪接入“闪跃号”
的跃迁核心控制系统,启动“全维度跃迁参数扫描”
:
-星晶谐振器检测:
-谐振器内部存在3处晶格微裂纹,分别位于“频率调节区”
“能量传导区”
和“锚点定位区”
,其中锚点定位区的裂纹导致空间锚点捕捉成功率从999降至6o,每次跃迁都可能随机偏移;
-谐振频率在跃迁前1o分钟波动最剧烈,从98oth骤升至1o3oth,导致空间折叠的“折叠角度”
偏差达o5°,最终形成o1光年的坐标偏移;
-空间坐标传感器检测:
-弦信号接收模块的“信号解析误差率”
达8,对时空基准信号的“相位识别”
出现偏差,输出的初始坐标比实际位置平均偏移oo3光年;
-传感器与跃迁核心的“数据同步延迟”
从ooo1秒增至oo1秒,导致谐振频率调整无法与坐标信号实时匹配,进一步放大偏差;
-跃迁轨迹验证:
通过模拟跃迁测试,现当谐振频率稳定在995-1oo5th、传感器误差≤ooo5光时时,坐标偏移可控制在ooo2光年以内,符合安全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