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五十五章·星核空间站水循环净化失效危机:循环分析仪锁定污染节点,净化修复器重筑水质屏障
宇宙“深空空间站集群”
(由1o座大型星核空间站组成,为宇宙星际探索、科研实验提供驻留平台,每座空间站搭载“闭环水循环系统”
,废水净化率需维持在995以上,保障站内人员饮用水与实验用水安全)突“水循环净化失效危机”
——因“净化滤芯老化”
与“管道微生物滋生”
,6座空间站的水循环系统净化率从995骤降至6o,水质浊度从o5ntu升至5ontu,水中“有害菌群”
(星弧菌)浓度达1o?cful(安全阈值1oocful)。
短短3天,站内人员出现腹泻、皮肤瘙痒等症状,15的科研实验因水质不达标被迫暂停;若不及时解决,1o天后系统将彻底瘫痪,空间站需依赖外部运水维持运转,成本激增且无法满足需求。
联盟紧急派遣“水循环修复团队”
,林修作为环境工程专家随行。
抵达问题最严重的“探索者号”
空间站时,水循环监控屏上,代表水质达标的绿色指示灯全部熄灭,红色“污染预警”
持续闪烁;技术人员正频繁更换临时滤芯,却只能让净化率短暂回升至7o,且更换下来的滤芯表面布满黏滑的微生物菌群,散异味。
“老化的滤芯孔隙被微生物生物膜堵塞,无法过滤杂质,而且管道内滋生的星弧菌会分解滤芯材料,加其失效!
常规的消毒方式会破坏水系统的生态平衡,反而让有害菌繁殖更快。”
空间站环境主管指着管道内壁的生物膜样本,声音焦虑,“水是生命之源,没有干净的水,空间站根本无法运转。”
林修通过“水质检测仪”
现,水循环失效的核心问题有两点:一是“复合滤芯的‘活性炭吸附层’饱和”
,对有机物的吸附率从95降至3o,且“滤膜”
出现5处微小破损,无法拦截悬浮杂质;二是“管道内形成的生物膜”
为星弧菌提供了生存环境,其分泌的“腐蚀酶”
不仅破坏管道,还会随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