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一切措施延缓系统恶化。”
72小时后,当“闪电号”
与空间站完成对接,林修穿着厚重的舱外航天服,在宇航员的协助下进入了生命维持系统的核心机房。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金属味,这是设备过热和绝缘材料老化的典型迹象。
他先来到位于机房上层的“藻类光合反应器”
——这个长15米、宽8米的透明舱体,本该充满着生机勃勃的绿色小球藻,此刻却呈现出一种病态的灰绿色,大量藻细胞沉淀在舱底,只有少数仍悬浮在营养液中。
“反应器的led光源阵列有问题。”
林修一边用随身携带的“光谱分析仪”
检测,一边对身旁的空间站工程师陈曦说,“标准的小球藻光合作用,最适宜的光谱是66on的红光和45on的蓝光,但现在这些光源的波长普遍偏移到了75on的远红光区域,光合效率自然会暴跌。”
进一步检查现,光源驱动模块的“波长校准芯片”
因长期宇宙射线辐射生了永久性损坏,导致光谱输出失控。
接着,两人来到位于机房中层的“二氧化碳scrubber”
单元。
这个负责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吸附并转化为无害气体的设备,外壳已经出现了轻微的冷凝水痕迹。
林修打开检修面板,一股潮湿的空气扑面而来——内部的“分子筛吸附床”
本该保持干燥,此刻却湿漉漉的,用湿度计测量显示湿度高达85。
“分子筛的致命弱点就是怕水。”
林修解释道,“一旦湿度标,它的吸附孔道就会被水分子堵塞,不仅无法吸附二氧化碳,甚至会因潮解而失效。”
经过排查,故障根源指向了scrubber的“前置除湿器”
,其内部的“转轮除湿芯”
因老化破裂,导致大量湿气直接进入了分子筛单元,而系统的湿度监测传感器也早已失灵,未能及时出警报。
最后,在机房下层的“水循环净化系统”
前,林修找到了第三个“病灶”
。
这个由“预处理过滤”
、“反渗透膜分离”
和“紫外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