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推力的设备)。
随着校准仪启动,第一颗星体在能量推力作用下,缓缓向原始轨道移动,3小时后,成功回归原位,导航信号恢复了1o。
按照同样的方法,林修用量角器为剩余11颗星体计算出精准的校准参数,经过两天两夜的连续操作,11颗星体全部回归原始轨道,星轨导航系统的信号恢复了9o。
但问题并未完全解决——星群中心的引力场异常仍在持续,若不消除干扰源,星轨很快会再次错位。
“现在该让风筝探测器登场了!”
林修展开改装后的风筝探测器,它的“风筝翼”
由轻质能量材料制成,能在星际引力场中稳定飞行,尾部携带的“能量捕捉器”
可实时传输数据。
二、风筝探测器的“能量追踪眼”
:锁定隐藏的干扰源
林修将风筝探测器的“牵引绳”
与探测舰连接,启动能量牵引装置,探测器如同“星际风筝”
,朝着星群中心飞去。
由于星群中心的引力场紊乱,探测器的飞行轨迹不断波动,但它的“自动平衡系统”
(改装时加装)能及时调整姿态,稳步向核心区域靠近。
飞行8小时后,探测器传回的数据显示,星群中心存在一个“隐形的能量漩涡”
——漩涡由“暗紫色的引力子能量”
组成,正是它干扰了周围的引力场,导致星轨错位。
更令人惊讶的是,漩涡中心悬浮着一个“小型金属装置”
,装置上刻着的符号,与远古文明基地的“星语控制符号”
一致。
“这是星语先民留下的‘星轨调节装置’!”
林修通过探测器传回的影像分析,“它原本用于稳定星群引力场,现在可能因能量耗尽,出现故障,反而释放出紊乱的引力子能量。”
林修操控风筝探测器,靠近金属装置,用探测器携带的“能量接口”
,将探测舰的本源能量传输给装置。
当能量注入3o时,装置突然启动,紊乱的引力子能量逐渐稳定,能量漩涡开始消散。
探测器传回的最后一组数据显示,星群中心的引力场恢复正常,星轨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