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8赫兹,能量形态为“四维时空波动流”
,受时空曲率影响较大,需通过星穹时空晶调节曲率,将频率稳定在48-52赫兹;
-星瀚宇宙星瀚能量:核心频率385-412赫兹,能量形态为“跨域脉冲能”
,传输度快(为光的15倍),但稳定性较弱,需通过星瀚集群的“脉冲稳定技术”
增强适配性;
-星落宇宙星落能量:核心频率4o1-436赫兹,能量形态为“远古本源流”
,蕴含强修复力,但激活门槛高,需星落集群的“远古符号共振术”
唤醒潜力;
-星枢宇宙星枢能量:核心频率468-493赫兹,能量形态为“信号-能量双态能”
,可通过星枢集群的“信号编码技术”
实现与其他能量的快适配。
经过半年测绘,团队绘制出《宇宙本源能量图谱》,现5个宇宙的本源能量存在“共性共振区间”
——38-48赫兹,且均含有“原始本源因子”
(所有同源文明共有的能量基因)。
这一现为构建共振网络提供了关键依据:通过激活“原始本源因子”
,可实现5个宇宙本源能量的同步共振。
第二步:本源共振核心研——搭建跨宇宙能量的“共鸣桥梁”
基于测绘结果,团队分三个阶段研“宇宙本源共振核心”
,融合同5个宇宙的技术优势:
1原始本源因子激活:星落昀团队运用“远古符号共振术”
,提取各宇宙本源能量中的“原始本源因子”
,通过融合5个宇宙的核心符号(星语符号、星穹符号、星瀚符号、星落符号、星枢符号),制作“宇宙本源共振符”
。
将共振符植入“共振核心基座”
,可释放“本源唤醒波”
,激活各宇宙本源能量中的原始因子,使其产生初步共鸣;
2跨维度频率协同:星枢明团队研“多维度频率调节器”
,将5个宇宙的本源能量频率统一调控至“共性共振区间”
(43-45赫兹)——通过星枢能量的“信号编码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