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o3章 能量分析仪锁定紊乱核心能量调和剂平衡星雾场(2 / 6)

>

飞船在能量火球的间隙中穿梭,船体表面的能量护盾不时被能量流击中,泛起阵阵涟漪。

林修启动分析仪的“电荷扫描模式”

,屏幕上立即显示出星雾的“电荷分布热力图”

——红色区域代表正电荷过剩,蓝色区域代表负电荷过剩,两种颜色交织形成多个“漩涡状节点”

“前方15公里处,检测到一级能量漩涡,正电荷浓度达8o,负电荷2o,是核心紊乱源之一!”

林修操控飞船靠近漩涡,分析仪的“三维成像功能”

清晰显示出漩涡的结构:如同一个高旋转的“电荷陀螺”

,正电荷在外层,负电荷被压缩在中心,形成“电荷壁垒”

,无法自然平衡。

接下来的6小时里,林修带领团队在星雾中来回穿梭,用能量分析仪共定位出8个能量漩涡,其中位于宜居带中心的“巨型漩涡”

(直径5公里)正负电荷比值达5:1,是整个星雾场紊乱的“总源头”

“所有小型漩涡的能量都来自巨型漩涡,只要平衡巨型漩涡的电荷,其他小型漩涡会自然恢复稳定。”

林修通过分析仪的数据,绘制出“星雾能量紊乱分布图”

,“现在需要用能同时释放正负电荷的‘能量调和剂’,打破巨型漩涡的电荷壁垒,实现电荷平衡。”

二、能量调和剂的“场域平衡战”

:用双电荷介质抚平能量狂潮

林修携带的“能量调和剂”

,是基于地球静电平衡原理改造的特殊药剂,内含“可调控电荷的纳米粒子”

——通过调整粒子的电荷属性,可同时释放正、负电荷,且能根据目标区域的电荷差值,自动调节两种电荷的释放比例。

他将调和剂装入“多通道喷射罐”

,每个通道可独立控制电荷释放,确保能精准匹配巨型漩涡的电荷需求。

飞船缓缓靠近巨型漩涡,林修通过能量分析仪实时监测漩涡的电荷变化,将调和剂的“正电荷释放比例设定为2o,负电荷8o”

,对准漩涡中心喷射。

调和剂接触到漩涡的瞬间,纳米粒子快扩散,负电荷如同“破城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