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堵塞痕迹
林修穿上“耐高温隔热服”
,带着温度梯度仪,乘坐“微型热循环探测舱”
(舱体覆盖特种耐高温陶瓷,可在9ooc环境中短时作业),进入反应堆的第三热循环回路。
探测舱在狭窄的管道中缓慢前进,舱外的温度显示屏上,数值从9ooc逐步下降,当行至管道中段时,温度突然从7ooc骤降至45oc——此处正是热阻区域。
“第三回路中段,检测到长度约5o米的堵塞段,温度梯度达25oc米,堵塞程度过9o!”
林修通过梯度仪的“热成像功能”
,清晰看到管道内壁附着着一层厚厚的“黑褐色星尘沉积物”
,这些沉积物如同隔热层,阻断了热能的传导。
“沉积物主要成分是‘硅基星尘’,高温下已固化成坚硬的外壳,常规溶剂无法溶解。”
接下来的5小时里,林修团队用温度梯度仪完成了所有6个热循环回路的检测,现除第三回路外,第一、第五回路也存在局部堵塞(堵塞程度3o-5o),且所有堵塞都集中在“管道弯道和阀门处”
(星尘沉积物易堆积的区域)。
“必须先疏通堵塞最严重的第三回路,恢复主热循环,再处理其他回路的局部堵塞。”
林修将热阻区域分布图同步给团队,同时准备使用“热能导流剂”
。
二、热能导流剂的“降温重启战”
:用导热介质疏通热循环
林修携带的“热能导流剂”
,是地球地热工程导热材料的升级版,由“纳米导热颗粒”
“高温溶解剂”
和“防沉积因子”
组成——纳米颗粒能快填充管道缝隙,形成高效导热通道;高温溶解剂可软化固化的星尘沉积物,便于后续清理;防沉积因子能附着在管道内壁,防止星尘再次堆积。
救援团队采用“高压注入+循环导流”
的方案:第一步,通过反应堆的“应急注入口”
,将高浓度热能导流剂加压注入第三热循环回路。
导流剂接触堵塞的星尘沉积物后,立即开始软化外壳,纳米导热颗粒顺着缝隙渗透,在沉积物内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