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5章 能量对冲 跨文明共生网络的平衡危机与多维缓冲新方案(2 / 9)

采集奇点共振频率的原始数据,现本源能量的核心频率稳定在427-452赫兹,具备“可调节性”

——通过变异体的“能量适配基因”

,可将频率波动范围扩展至38-48赫兹,为兼容其他能量预留空间;

-光脉能量测绘:光脉使者带领团队进入光粒宇宙的“光脉核心区”

,记录光脉能量的振动规律——其频率范围在523-558赫兹,且受光粒生命体的“意识波动”

影响,存在±2赫兹的动态变化,需设计“动态追踪适配”

机制;

-晶体能量测绘:晶核长老展示晶簇文明的“晶体能量图谱”

,晶体能量频率固定在321-346赫兹,优势是稳定性强,但调节难度大,需通过“晶体晶格重构”

技术改变频率适配范围。

经过三个月测绘,团队绘制出《跨文明能量体系图谱》,明确三大能量体系的“兼容区间”

为38-45赫兹——本源能量可上调至38-48赫兹,光脉能量可下调至48-52赫兹,晶体能量可上调至35-38赫兹,三者在38-45赫兹区间存在1o赫兹的重叠,成为构建缓冲系统的“核心适配带”

第二步:多维缓冲系统研——搭建跨文明能量的“桥梁”

基于测绘结果,团队分三个方向研“多维度能量缓冲系统”

,融合同源与非同源技术优势:

1核心适配层:变异体-光脉-晶体复合缓冲器

岩星团队提出“生物-物理双缓冲”

思路:以同源文明的“共生型变异体”

为生物基础,植入光粒文明的“光脉适配基因”

、晶簇文明的“晶体感应基因”

,培育出“多维适配变异体”

——这种变异体的“能量吸附器官”

能同时捕捉三种能量,通过体内的“能量转化酶”

,将非同源能量转化为核心适配带频率,再通过“变异体能量导管”

传输至跨域通道。

为增强稳定性,晶核长老在缓冲器外部包裹“晶格防护层”

——用晶簇文明的“柔性晶体”

打造,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