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人带到了一处背依小矮山修葺的混泥土避难所前,众人下了车,在公役所职员的带领下往避难所里面直入。
避难所是从山体里掏出的一个很大空间后,加固而成的,主要是给一部分居民提供一个安全避难的场所和一些简单的应急生活物资储备,日常里设有专门值守之人,并不对外开放,只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打开备用。显然和那国里有些人是这土木工程方面上的专才,一进入避难所就是一个宽大的通道,宽度至少可以供两辆汽车并排而入,通道的深度在一片漆黑当中不得而知,只是两侧的亮光似一直也望不到头,两侧每隔大约二、三十米的距离隐约有很多亮光的洞口往内而去。一行人在公役所职员的带领下进了左侧的第二个洞口,一入洞口,豁然开朗,内里首先是一个大厅,大厅的四壁点着马灯,大厅内部的一些地方零星分散布设了一些油灯和蜡烛,并不甚多,但却也足够室内照明之用。大厅又被里面设置的长长的木质条桌分割成一个个的小块空间,大厅的四壁都开有洞口,除了入口外,左右两侧各有一个洞口,分别与相邻大厅互通。和大厅入口方向相对的那面墙体上的分布有约四、五个洞口,似是设有专门的功能分区,只是开口间的距离并不相同,或之后的空间有的会大一些,有的又会小一些吧。人们除了休息、吃喝以外,还是要拉和撒的,还有个人的洗漱卫生空间等等的问题,另外指挥系统和一些权贵贵人家即便到了这里,也是需要一个相对私密的空间,所以才会单独设置这些功能区。好在功能区往往都是服务本大厅的,分散开来,人们的压力也小了不少。大部分的人都被条桌分隔在大厅中的小块空间之中,再在条桌间预设走道和铺盖的规格尺寸,又以家为单位,分发些简易的铺盖,席地而居,既方便起卧,又便于通行,好在他们的生活习惯亦是如此,就是地方过于窄狭一些,生活用度要简陋的多。
整个避难所里的大厅虽多,但依然是人满为患,实在是青玉县在这次灾难之中受灾之人太多所致,好在避难所里面的气温比较宜人,说话、吵闹的声音也不大,味道也还在可以忍受的范围内。亨亚日跟着进了避难所,由于方位感不强,甫一进入,感觉就如同入了迷宫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