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屯田(2 / 7)

刘璋的意思,他点了点头道:“明公说的极是,屯田之策,确是先代之良式也,昔日孝武皇帝开拓西北,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和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且耕且戍,戍卫与垦耕并顾,避免自中州长途运粮,解决了边地守备军队之需,如此方得一举安定西域。”

    “明公之意,莫不是想于关中屯田,用以足食足兵?”主簿兼军师中郎将荀攸借着前面的话头问上了一句。

    “然也。”刘璋重重的点了下头,同聪明人说话就是简单,他才说一句话,荀攸便可举一反三,诚快事也。

    “今者我军中所需辎重粮草,无一不是俯仰于巴蜀之地,可巴蜀僻远,粮草转运辛苦,虽是可支撑一时,却不可支撑一世,总不至于后面兵发陇右,东进中原,还要依托巴蜀转运粮草,只怕到时候巴蜀之民,当沸反盈天了。”

    刘璋道出了他的顾虑,接着点明了当下关中的情况:“如今关中之地,先是逢着董卓造逆,后世李傕、郭汜作乱,士庶流离,生民耗尽,眼下是处于地多民少的情况,且其地往往无主,是以我意,将荒地收为官有,分配给士卒耕种。”

    “如此一来,士卒不至于因为没有战事就闲暇下来,四处惹是生非,有所不利,二则屯田所出,可以用作补给军需,三则不使关中无主的良田荒芜,肥力散尽,化作下等之壤。”

    刘璋条条款款的讲起了屯田的好处,封建时代,农业就是根本,种田就是国家的第一等大事,也是他放在心头记挂的事情。

    荀攸点头称意,他称赞道:“亦战亦耕、兵农合一,此策上利国家,下利士卒,当即施行也……后面臣下去同诸曹商议一番,给出一个细则承给明公细览。”

    “好。”刘璋出言表示了同意,作为君主,他需要把握的是船舵,也就是他这艘大船前进的方向,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