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还是一样热闹,街头小贩们天不亮便已经出摊,各种吆喝声不绝于耳。
如果走在街头,你便会发现,在这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其他城市的百姓连小米都吃不起,但郑县却还有小贩端出热腾腾的豆沫:
“新鲜的豆沫,百年老店,今天限量200份,先到先得嘞!”
在这家卖豆沫的隔壁,一位大娘乐呵呵地端出一盘炸好的油馍头。
胡辣汤、包谷糁、杂粮饼、糠窝窝,几乎战前有什么,小贩们就还卖什么。
似乎战争与他们并无关系,如果你走出郑县,就会看见密密麻麻的百姓早就在家里吃过了早饭,几十万亩良田开始了冬小麦的耕种。
今日虽是休沐,建设科官员小吏们也跟着在田间忙碌。
这边两个村因为引水的问题差点打起来,他们便要叫上至少一个治安大队要么一个连的正规军过来劝架。
那边地主要收70%-80%的地租,百姓闹事,他们就要叫上税警团的过去【认真查税】。
还有因为家里小子能吃,把冬小麦的种粮都吃光的,他们便要与对方沟通,发放【青苗贷】,只按照10%的利进行收取。
尽管这在沈复兴看来还是很高,可在这九出十三归,70%地租的年代,简直就是王安石再世!
更别说民间最多的短期借款【圩子利】,借10块,3天利息1块.
有些并不缺粮的百姓发现商机,也会来借贷,地方上只好根据对方的田亩数量来规定上限。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