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这场迫害不是因为蔡邕站错了队,而是因为蔡邕完全不站队。
蔡邕有一个与其它名士不同的地方——蔡邕是百家学士,他不是那种操弄经义广收门徒以求六经释经权的‘名儒’,很少与当世‘贤达’来往。
而且蔡邕吸纳百家学术,恢复六经经义原文,这当然严重影响了那些故意用另一种方式解释经义的名士的利益。
古文今文之争,其实就是对经义解释权的争夺——实际上就是争夺教科书解释权,以篡改的方式控制知识。
要么打算让经文含糊其辞看不懂,以便他们‘灵活’解释;要么直接篡改经义,也就是断章取义或是重新断句。
比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只靠不同的断句,就能断出截然不同的好几种意思。
掌握释经权,本质上就是把控知识和官位。
也正因如此,刘宏才会让蔡邕主持修书以求公正。
蔡邕修的官方经典,结合了部分百家学说,以相对客观的方式保持了经文原貌。
既不拉帮结派,也不包装个带数字的组合出道,又不结党营私,还以中立的态度修书释经——这种不站队的官当然会被排挤。
不篡改教科书反而是会落罪的……
六经被蔡邕和卢植重新编撰后,熹平石经刻到一半,诸多名士和部分宦官便找了个由头大举攻讦蔡邕,蔡邕被当时的司徒刘郃和司隶校尉阳球流放到了并州五原。
当时正是处置王甫案的时候,阳球栽赃的本事堪称天下少有,还好蔡邕只是校书博士,确实很难和王甫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