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段以行书书就,笔势流畅潇洒;另一段则以隶书写成,古拙中带着几分俏皮。两段题跋记录了潘天寿由指墨创作转向笔墨创作的思考转变,甚至还记录了一件趣事:画家自嘲“健忘特甚”,画完此画后竟忘了画了什么,待友人指出后才恍然记起。
这看似轻松的调侃,却让陈阳对这位大师的谦逊与幽默多了几分敬佩。
目光扫过画心,陈阳瞳孔微缩——他发现了几道淡淡的粉笔印痕。这些痕迹破坏了画面的完整性,却也带来了某种历史的厚重感。他仔细辨认,推测这些应该是特殊时期的产物,或许是在那个特殊时期,某些狂热分子用粉笔在画上留下的标记或批语。
两件文物,一件跨越数百年的康熙釉里三彩观音瓶,一件凝结着近代大师心血的《春塘水暖》,一古一近,皆是开门见山、价值不菲的珍品。尤其是那观音瓶,堪称重器,在陈阳心中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陈老板,您看……这两件,我想抵押五十万,您.....方便么?”中桥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充满了期盼与不安。
陈阳眼神微微一闪,五十万?陈阳心里默默笑了一下,先不说这件清康熙 釉里三彩海水龙纹观音瓶价值几何,就眼前这幅潘天寿的春塘水暖图,明年就可以轻松卖到66万!
墙上的挂钟滴答声格外清晰,陈阳没有立刻回答,他轻轻合上锦盒的盖子,指节在光滑的木质桌面上有节奏地敲了几下,每一下都像是在思考着什么重要的决定。
“咚、咚、咚。”敲击声在安静的房间里显得格外响亮。
中桥紧张地咽了咽口水,双手不自觉地握紧,关节因为用力而泛白。他的目光在陈阳的脸上搜寻着任何可能的答案,哪怕是一丝希望的光芒。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