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1000 块给父亲,换来了 500 块玉牌。拿到货后,他小心翼翼地将玉牌放入清水中浸泡一夜,去除表面的污垢,使它们焕发出温润的光泽。令他惊喜的是,这些玉牌在港城的售价竟然高达 8 到 10 块,即使是一般的玉牌也能卖到 4、5 块。巨大的利润空间,让张衷宪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多年以后,回忆起这段经历,他仍然感慨于当时内地和港城古董市场行情的巨大差异。
最终,父亲发来的八箱货物,为他带来了上万元的收入。正是凭借着这些来之不易的资金,以及他勤奋的努力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张衷宪一步步走向成功。就是这样一箱一箱的货品漂洋过海,勤快的张衷宪跑来跑去,吃苦打拼,一直到 1959 年才告一段落,三十岁的他终于在港城开了自己第一家古董商号——永元行。
张衷宪骨子里透着生意人的精明,永元行主营批发,货物充足,常常是前一位客人还未提货,后一位客人就已登门。如何有效地展示琳琅满目的古董,成了张衷宪思考的重点。他琢磨着,琢磨着,心里渐渐有了主意。他决定将店里的藏品分门别类,整整齐齐地摆放在柜台中。红釉瓷器自成一区,青花瓷器也归于一处,一眼望去,红绿分明,格外醒目,方便客人挑选。他还特意将小件物品摆放在前面,大件物品则置于后方,既方便客人观赏,又显得店铺井然有序。
这种摆放方式在当时可谓独具匠心,因为在此之前,大多数古董店的陈设方式都是随意摆放,缺乏章法。张衷宪的这种陈列方式,不仅提高了店铺的利用率,也方便了顾客的挑选,更提升了店铺的美观度。陈阳的子阳寄当行以及许多古董行都借鉴了永元行的这种摆放方式,可见其影响深远。
时间来到1968年,港城局势动荡,许多古董商纷纷迁离,就连著名的古董商仇炎之也移居海外。当时,张衷宪的妹妹正在轮蹲求学,她热情地邀请哥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