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1章 一文一武,两个胡若愚(3 / 5)

换了别人,说不定还真会被你难住,毕竟民国时期可是有两个叫胡若愚的,一般人很容易把他们弄混。但我陈阳是谁?我可是来自信息爆炸时代的重生者,这点小知识,怎么可能难倒我!

    “当然知道,”陈阳呵呵一笑,故意卖了个关子,“只不过,不知道拓经理您说的是哪一位啊?民国时期,可是有两个叫胡若愚的名人,一个在奉系,另一个在滇系。而且,滇系的那位胡若愚,那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在解放战争中,成为了唯一一位被我军击毙的上将司令,我想......”

    陈阳说到这里,故意停顿了一下,脸上带着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看着拓小堂说道:“不过,家中能有如此丰富的藏书,我想,应该不会是这位武胡若愚吧?所以,拓经理您口中的胡若愚,应该是奉系那位文胡若愚?”

    另一位胡若愚,本名胡言愚,字如愚,是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他毕业于国立大学,获得了法学士学位,早年便加入了奉系。他先是在张老帅的镇威上将军公署担任顾问,凭借出色的才华和卓越的政治眼光,很快得到了赏识。

    后来,他又成为张大公子的副官,参与了许多重要的决策。据说在三省易帜这件事上,胡若愚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一方面积极联络当时的政府,争取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他又多次劝说张大公子,希望他能以国家大义为重。在他的努力奔走之下,三省易帜最终得以顺利实现。

    “我还听坊间传闻,”陈阳晃悠着二郎腿,微笑着跟拓小堂说道,“说啊,当年张大公子枪毙常、杨那事儿,也跟这位胡老兄脱不了干系!”

    1929年1月,北方的空气中还弥漫着凛冽的寒意,常、杨二人对于张大公子对自己的不满意,似乎毫无察觉,他们拿着事先拟好的一份文件,大步流星地走进了张大公子的府邸。这份文件内容简单粗暴,要求成立三省铁路督办公署,而督办一职,非常莫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