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速度”碾压“强度”:以超出敌决策周期的进攻节奏瓦解其防御部署。
敌火力优势需依赖完备的防御体系与协同计划。
我军的优势在于灵活的指挥机制和部队的极限机动能力。
必须以快打慢,在敌新的有效防御形成前,持续不断地投入打击,使其计划永远落后于战场变化。
我部实战检验:
1. 对隘口坦克连阵地,集中绝对优势火力于半小时解决战斗,未给敌反应时间。
2. 攻克隘口后,未作休整,缴获坦克即刻编组,部队毫不停顿直扑下碣隅里主阵地。
3. 对下碣隅里城区,采取“中心突破,两翼卷击”连续进攻的战术,炮兵轰击与步兵冲锋衔接紧密,不给敌喘息重组防线的机会。
我部结论: 进攻节奏是另一种形式的“火力”。
赋予一线指挥员更大临机决断权,简化指挥流程,加强部队战场机动能力,以连续的快节奏攻击,让敌人的优势火力与坚固工事无从发挥。
四、 “缴获”即“补给”:建立战时装备即时转化机制是维持连续作战能力的关键。
在后勤补给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必须树立“前线是最大军火库”的观念,将缴获敌装备、弹药物资的快速清点、评估、编入现役能力,作为部队核心战斗力之一。
此役实战检验,我师在隘口歼灭战后,快速完成战场清扫,将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