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等所容易过,得相共轻蔑。
我若纵之,岂不能踬顿公等!”
玄龄等战栗,皆拜谢。
房玄龄这个时候是李承乾的太子詹事,因为没有对李泰下拜行礼,直接被呵斥,玄龄等战栗,可见李世民为李泰出气撑腰,了多大的火。
魏征还是很厉害的,顶住了李世民的压力,直接跟李世民硬刚。
《贞观政要》原文如下:“当今群臣,必无轻蔑越王者。
然在礼,臣、子一例,《传》称,王人虽微,列入诸侯之上。
诸侯用之为公,即是公;用之为卿,即是卿。
若不为公卿,即下士于诸侯也。
今三品以上,列为公卿,并天子大臣,陛下所加敬异。
纵其小有不是,越王何得辄加折辱?若国家纪纲废坏,臣所不知。
以当今圣明之时,越王岂得如此。
且隋高祖不知礼义,宠树诸王,使行无礼,寻以罪黜,不可为法,亦何足道?”
魏征的潜台词:我们是朝廷的大臣,不是越王的大臣,越王没有资格代表皇家,给他下拜就是折辱公卿,是败坏国家纲纪法度。
隋文帝不知道这个道理,纵容诸王,随便折辱大臣,最后亡国,结局就是李世民理屈,承认自己因私废公了。
贞观十一年,相对安定的一年,长孙皇后孝期,无论李承乾还是李泰,都没啥活动。
这里提一下唐朝的守孝制度,早期儿女为母亲守孝,如果父亲健在,这个孝期就是一年,长孙皇后贞观十年六月去世,截止贞观十一年的六月,属于孝期。
这个规矩,一直到武则天时期才改的,武则天女帝登基,认为父亲和母亲一样重要,把为母守孝的一年期限提到了三年。
出孝期之后,李承乾和李泰继续针锋相对。
古代宗法,子嗣为大,李承乾出孝期的第一件事造娃。
贞观十二年三月,李承乾嫡长子李厥出生。
李厥诞育,李世民赐宴公卿,说: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
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民,犯颜正谏,匡朕之违者,唯魏征而已。
李世民说贞观辅佐他的功绩,“唯魏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