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竹海定滇黔(2 / 3)

元军战马受惊,前蹄踏翻了自家的投石机,火油罐炸裂的声响混着彝语战歌,如滚雷在峡谷中回荡。

“相传这是诸葛丞相留给我祖先的‘神火计’,”

寨主递过兽皮水袋,里面装着掺了辣椒的烈酒,“当年忽必烈征大理,我们用这招烧了他的粮草。”

文天祥望着谷底逐渐混乱的元军阵列,忽然看见老兵单膝跪地,对着东边的方向默祷——那里是崖山的方向。

他轻轻拍了拍老兵的肩膀:“‘老熊’在天有灵,会看见他的箭法在西南山地开了新花。

。”

雨夜的竹楼内,松脂火把将两人影子投在竹墙上。

文天祥与彝族寨主围坐火塘,地图上用鸡血标出元军在曲靖、叙州的布防。

“叙州囤了十万石粮草,”

寨主的骨刀敲着火塘里的鹅卵石,“但必经的栈道只有三尺宽,是用百年老藤编成。”

文天祥忽然想起占城时匠人改良了神臂弓射程,比之前还远五十步。

他蘸着雨水画出阵图,“让老兵带神臂弓手埋伏两侧,等元军粮队走到峡中,便砍断藤索。”

彝族寨主的目光落在文天祥坚毅的脸上,“汉人有句话,‘天时不如地利’。

我们彝族在这山里活了千年,知道哪块石头下藏着暗河,哪片竹林能引雷火。”

忽然,竹楼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浑身是血的斥候跌跌撞撞闯入:“寨主!

元军从吐蕃遗民中征借了一千铁骑兵,连同他们的败军,正冲着咱们而来!”

文天祥按住奢保义即将按刀的手,望向火塘中跳动的火星:“当年诸葛亮七擒孟获,靠的不是刀兵,是‘攻心’。”

他转头对斥候,“告诉铁骑兵领,我们在大渡河畔备下了三件礼:一坛大理国的葡萄酒,一卷吐蕃文的《金刚经》,还有。

。”

他取出从泉州带来的波斯琉璃盏,“大汗最爱的撒马尔罕地毯。”

寨主忽然大笑,震得竹楼簌簌落灰:“文大人这离间计,比我族的‘罗作舞’还要妙。

吐蕃人当年与大宋在茶马古道换盐铁,哪会真为元廷卖命?”

五日后,大渡河畔的霜雾中,文天祥望着对岸前锋铁骑兵列阵。

为的吐蕃千户戴着镶嵌松石的头盔,胸前挂着的,正是奢家寨失落的“神火祭”

金冠。

“千户大人远道而来,”

文天祥的声音混着河风,“可还记得《唐蕃会盟碑》上的‘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他抬手,身后彝族少女捧着金冠缓缓上前,冠上的红宝石在霜光中如滴血的朝阳。

吐蕃千户的手在剑柄上停顿,目光落在金冠的缺口——那是当年忽必烈抢去熔铸金币时留下的。

忽然听见身后骚动,铁骑兵中有人认出了宋军旗帜上的朱雀纹,那是他们在大理见过的、象征正义的图腾。

“元廷拿你们的战马去填大都的酒池,”

文天祥指向江心漂浮的羊皮筏,上面载着从占城运来的茶叶和盐巴,“我大宋愿继续以茶盐换战马,与吐蕃兄弟共定西南。”

千户忽然甩镫下马,以吐蕃大礼跪拜:“当年我祖父在钓鱼城,曾与王坚将军共饮烈酒。

今日见汉家旗帜,方知‘宋未亡’。”

当铁骑兵调转马头时,文天祥看见彝族寨主正将神臂弓图纸递给吐蕃匠人。

江风卷起他的儒衫,露出内衬上绣着的“九州一统”

四字,那是陆秀夫在占城时亲手所绣。

是夜,元军几近全军覆没,大渡河畔燃起了各族篝火。

彝族少年们围着文天祥,听他讲“仁者爱人”

的故事,火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