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湾太空港”
并非仅仅是一个航天射场的简单命名,它作为目前人类文明史上第一座以巨型质量加器为核心火箭射平台的航天基地,其宏伟的规模与颠覆性的工程理念,早已完全出了任何常规航天基地的范畴。
仅仅是那条长度近一百公里的质量加器轨道,便足以被载入史册,称得上是现代工程史上的第九大奇迹,一道横亘在陆地与海洋之间的钢铁巨龙。
它的深埋于海南岛内东南方向,那片郁郁葱葱的丘陵地带,轨道本身将以令人难以置信的精度,贯穿部分巍峨的山体内部,随后如同一条银色巨蟒,蜿蜒沿着山谷一路向东铺设,直至与波光粼粼的日月湾海岸线完美融合。
其最末端,则以一道惊人的弧度高高翘起,仿佛一座专为星际跳跃而设计的巨大滑雪跳台,直指苍穹,预示着人类冲破地心引力的决心。
这座全新的太空港之所以没有选择依托或升级既有的文昌航天射场基础的方式进行建造,其根本原因在于学院对人类未来更长远、更宏大展的战略考量。
它不仅是为了给质量加器的轨道选择最佳的朝向与长度——以精准匹配地球自转优势并优化各类射窗口,更是为了太空部队人员的快集结、高效输送以及物资的迅捷调配,设计出最高效、最流畅的流程。
作为一个从设计之初便被赋予“准军事级别”
定位的航天设施,“日月湾太空港”
理所当然地需要与任何民用级别的航天射场进行严格的单独区分,从而实施最高级别的安保与保密措施,确保其战略核心地位不受任何潜在威胁。
其周边数百公里的空域与海域,每日都有海军和空军的巡逻舰艇与战机进行常态化巡查,任何未经授权的靠近都将立即触最高等级的警戒。
另一方面,选择在全新地点建设如此规模的太空港,亦可以像当年在特定地区建设“两弹一星”
基地那样,挥其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迅激活并推动一个全新区域的科技创新、高精尖工业制造以及联动经济的迅猛展,最终形成一个自给自足、充满活力的航天产业集群,为区域经济注入强大动力。
这种分散式的战略布局至关重要:若是将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即所有太空资产集中于一处,那将会显着降低学院太空部队在面对突打击时的抗打击韧性与生存能力,使其在未来可能爆的太空冲突中处于被动劣势。
此时此刻,在距离“日月湾太空港”
仅仅十公里之遥的万宁市,刚通过了太空预备兵学业的两年“成生”
——蒙毅,此刻正襟危坐在一辆满载着年轻学员的大巴车上。
和他一样是“成生”
的学员,与他同乘一辆车的就足足有二十五个,而这样的大巴车,在他们前方和后方,还有整整十二辆,它们的目的地皆是那令人心潮澎湃的“日月湾太空港”
。
车窗外,海南岛特有的热带植被飞倒退,椰林婆娑,海风习习,然而,蒙毅的目光却穿透了这片绿意盎然的景象,直抵远方。
这批经过特殊选拔和高强度成训练的学员,将前往“日月湾太空港”
进行为期两个月的综合素质考核。
这不仅仅是体能与知识的测试,更是心理素质与团队协作能力的全面检验。
只有通过了这场严苛考核的人,才能正式披上太空兵的制服,成为“学院太空部队”
的正式一员,肩负起保卫地球家园的重任。
未能通过的,则只能抱憾另寻他处,与太空梦想失之交臂。
作为一个血气方刚、对未来充满无限憧憬的年轻人,26岁的蒙毅此刻正心潮澎湃地望着大巴窗外,身处高公路上的他,隔着老远就能望见那座直出陆地将近六十公里的长电磁弹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