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概括为个性气质或道德水平,可它确实存在。而且眼下,他正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这种因素带来的趋向性。
他跨过水沟,一边打开黑匣子,一边思索这种因素在他自己身上的作用规律。过去他怎么能对这种规律视而不见呢?就像熙德会为李理卖命,蔡绩和罗骄天都选择了周雨……蔡绩的立场可以说是命运使然,但罗骄天舍他而近周雨却完全是主动选择。这件事被他归因于上一辈,是父母的行为使得他们彼此远离。如今他却要重新检查这个结论,质疑它是否真像他以前相信的那么重要:这种责怪是绝对公平的吗?假设他和罗骄天之间并没有复杂的背景故事,不过是一起长大的邻里伙伴,甚至是真正朝夕共处的同胞兄弟,他就能把他们之间的关系处理得更好吗?就像他跟周雨那样?
其实,这一切可能都是他自己选的。这会儿他脑子里往事纷纷,有众多细节能告诉他每次到了关键时刻,他本可以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可到头来他总是主动把罗骄天推远一些,而不是像他过去认为的那样,是罗骄天在单方面地远离他。为何他每次都非要这么选呢?他不想招惹罗骄天的母亲、他不想提起他们的父亲、他觉得反正这个弟弟跟他相处也不会舒服……这些都是狗屁,都是他编出来说服自己的。其实,他就是单纯地和罗骄天这样的人相处不来。
他可以从这小子的眼皮一颤读出底下的喜怒哀乐,可以轻使手腕就把这书呆子搓圆捏扁,可他还是觉得自己不能理解这种人,他完全不能体会罗骄天的脑袋底下运行的是什么样的逻辑。更大的实话则是,他根本就不想去了解这个弟弟,因为罗骄天实在是太安全无害了。他是竭力想要表现点兄长的风度,可一个毫无锋芒与獠牙,永远都不会刺伤他的人竟然会使他如此的不满意!那么换成一个有本事跟他对着干的罗骄天又如何呢?这种假设听起来简直像个翻版的周雨,而那可就远不止是“不满意”的问题了。所以到头来,具备这类个性因素的人对他而言都难以驾驭和控制。他要避免让这种人跟自己共事,然后选择他愿意去支配的类型。实际上,他觉得自己刚刚才开始搞明白这个问题: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