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古代翻译(4 / 5)

了孩子,这成为了鸠摩罗什的人生污点。

可他自己说:“臭泥中生莲花,但采莲者误取臭泥。”

意思是让大家别看他这个人,要看他弘扬的佛法。

鸠摩罗什之后,有请孙悟空的师傅唐玄奘登场。

当初玄奘取经其实是偷渡出去的,李世民当时没批准,他自己就跑了,好在最终满载而归。

大唐中央也就不追究偷渡这回事了。

……

李世民:朕没批准?这事到不了朕的桌案上吧,下面人干的吧。

……

【在取经之前大唐也有不少的西域僧人,玄奘留学之前可以得到很好的出国前语言教育,至少梵语水平绝对是没得说的。

一路上跟沿途国家边走边学语言,何况大唐威名远播,在当时汉语至少也算是通用语言,再不济就只能手语连猜加比划了。

玄奘到了天竺又苦修数年,但他取经用了17年,回国后翻译佛经却用了19年。

【翻译经文的地方就是今天陕西的地标建筑大慈恩寺。

……

[陕西人:烂怂大雁塔。

]

……

【玄奘归国后翻译经书的19年间,三更暂眠五更复起,翻译经书的同时还完成了游记《大唐西域记》,由此才有了后来的西游记。

当初李世民一看《大唐西域记》表示:写的很好,西域诸国记载非常详细,给国防部即刻起名,于是乎大唐版图继续扩张。

……

[玄奘:这是游记。

武将:这是功绩。

李世民:这是政绩。

]

[玄奘出去的时候得到高昌国王礼遇,回国的时候高昌没了,是大唐地界。

]

[玄奘要是走的晚点就不用那么辛苦了,后来那一片统称西域都护府。

]

[你们说李世民是不是偷偷给玄奘安排任务了?]

……

【玄奘翻译完佛经后的一个月就圆寂了,与鸠摩罗什一样似乎一生的使命就是要完成这么一件震古烁今的大事业,等任务完成生命也就就此凋零了,由佛教掀起的翻译运动从汉晋开始至隋唐为鼎盛,再到宋代逐渐没落。

而到了明朝本身,前代元朝就是个多民族混杂的政权且重视远洋贸易。

各民族语言翻译应用,那是愈加广泛。

郑和下西洋随行的翻译就有马欢、哈三、郭崇礼等人。

这几位不光懂得阿拉伯与波斯语,还是大清真寺的掌教,下西洋的时沿途有很多的穆斯林国家,这一聊上天不就亲密无间了吗?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到了东非沿岸当地说的是斯瓦迪亚语,大明船队里都不会说怎么办?

船队里不是有会阿拉伯语的吗,当地说斯瓦迪亚语的人里又有会阿拉伯语的,就这样通过多重翻译来沟通一下。

到了明末,西方的耶稣教会开始与中国士大夫之间产生频繁的交流,比如意大利人利玛窦和明朝的徐光启一起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

原本佛教之后,西方文化该靠西方传教士来架起桥梁,最早的《葡汉词典》、《英汉词典》也在此时诞生。

清朝末年,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逼得中国人不得不开眼看世界了。

如何看世界呢?

西学东渐得靠翻译,比如严复翻译《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的文字在当时的昏聩时局中振聋聩。

严复提出了翻译的三准则“信达雅”

信:准确无误忠于原文。

达:通顺表达没有语病。

雅:优美典雅生动自然。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