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欢于547年正月初七去世。
高欢把大丞相府设在晋阳,而不是都邺城。
嫡长子高澄在邺城辅佐朝政,与高澄搭档的武将是小舅子娄昭。
次子高洋在晋阳丞相府协助老爹,晋阳的防务之前由高欢外甥段韶统掌,与高洋搭档。
高欢决意由长子高澄到晋阳接班,于是让高澄和高洋对调。
这样,为了两个儿子做事方便,娄昭和段韶也得调换位置:段韶去邺城任领军将军,接管京畿防务;娄昭到晋阳任并州刺史、大都督、丞相府尉,统领丞相府及周边军队。
高欢死后,高澄、娄昭派亲卫封锁丞相府邸内高欢居住的后院。
丞相府照常运作,一如往常。
高欢去世的实情,只有高澄、娄昭、陈元康等几人知晓。
高澄、娄昭决定:先解决侯景。
正月初八,二人命陈元康模仿高欢笔迹,给侯景写了一封信,以400里加急送去洛阳。
信中,高欢命侯景到晋阳,有要事须当面交代。
所有的程序、包括笔迹都没有问题。
但侯景还是现了破绽。
因为,侯景和高欢有个约定:无论什么时候,高王给侯景的命令,在文书的某个位置,加个小墨汁点。
像是不小心溅滴上去的。
而现在,侯景收到的信件,没有那个小墨点。
是因为高欢临死前脑子糊涂,忘了告诉高澄吗?
真相不得而知。
反正,侯景看信后,端坐案几边,招来长史、颖川人王伟,将高欢来信递给对方。
王伟看信后,放下书信,默默站在侯景身旁。
二人都久久没有吭声。
也不知过了多久,侯景道:“高丞相一定不在了。”
王伟:“书信是高澄伪造的。
大行台若赴晋阳,必定有去无回。”
侯景点头,深以为然。
王伟又道:“既-然-如-此,只-能-如-此!”
侯景看着对方:“何为‘如此’?”
王伟以食指蘸茶汤,在桌案上写了一个字:反。
侯景看了一眼,仍是正襟危坐,一动不动。
桌面上的字迹很快挥,不见。
……
东魏河南道大行台辖管13个州。
这里的辖管是指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不包括军事。
如果设置13州军事统帅,则名称是“都督xx等13州诸军事”
。
东魏国目前没设这个职位。
侯景是河南道大行台,他能直接调动的军队,只是洛阳、虎牢关等重要军事要塞的兵力。
各州军队一般由刺史掌握,他们的指挥权,在“都督中外诸军事”
手上。
担任这个职务的人,以前是高欢,现在是高澄。
但是,军队是由军士们组成的,不是机器。
大行台手上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力,对当地驻军有很大影响。
所谓政治,主要是官员任命,经济主要是税收,文化指教育。
等等。
军事统帅在这些方面,不可能离开大行台支持。
……
侯景和王伟再次沉默许久。
最后,侯景道:“王长史,说说你的看法。”
王伟走到侯景对面,拱手道:“大行台,12州刺史,只有颖州刺史司马子云是您信得过的人。
先把他的军队调来洛阳。”
侯景点头。
“西兖州刺史邢子才、豫州刺史高元成、襄州刺史李密、广州刺史鲍秦,这4人是高欢的死士,对他们不能抱有幻想,得先除掉他们再起事。”
“这件事,你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