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528年4月“河阴之变”
生后,许多魏国宗室贵族、朝廷官员担心被尔朱荣屠杀,纷纷南投梁国。
后来,登基称帝的元子攸开始亲政,尔朱荣退出洛阳、北驻晋阳,魏国局势开始稳定。
那些南投梁国的宗室贵族和朝廷官员,有一部分人便想回国。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临淮王元彧和北海王元颢。
元彧曾担任侍中、卫将军、尚书左仆射。
六镇之乱爆后,他出任征讨大将军,率军平叛。
他被破六韩拔陵击败,职位由李崇顶替。
河阴之变时,元彧不在洛阳,躲过一劫。
几天后南投梁国,受到皇帝萧衍礼遇。
元子攸亲政后,北魏朝局看似稳定了,元彧以思念母亲为由,向萧衍请求准许北归。
萧衍在历史上是个极其独特的皇帝。
他对梁国叛逃北魏的官员,只要回国的,都给予优待,甚至重用。
比如曾经的养子、六弟儿子萧正德。
萧正德叛逃到魏国,几年后又回来,萧衍不但没有责罚,反而加官晋爵。
当然,萧衍最后死在萧正德手上。
还有,萧衍次子萧综,带着徐州七郡叛逃北魏,萧衍也只是当时了点脾气,后来并不怪他。
甚至,在萧综死后,萧衍还派人潜入魏国,将萧综的尸骨盗挖运回建康,埋在自己的陵寝边上,并恢复萧综的族谱名单、宗祠牌位。
萧衍是举世闻名的大好人,又知道元彧是出了名的孝子,自然也不为难元彧。
他对元彧以厚礼相赠,派人护送他回国。
元彧回到洛阳,受到皇帝元子攸礼遇,被委以重任,担任尚书令。
元彧之所以被元子攸重用,应该与元氏宗室重臣几乎被屠戮殆尽,元子攸非常需要重号王爷加强自己圈子力量……这些因素有关。
然而,在投梁宗室、朝臣回归北魏的大戏中,元彧并不是最出彩的那位。
叛逃南梁、然后又回归北魏,最为浓墨重彩的,非北海王元颢莫属。
元颢是前北海王元详之子。
元详是孝文帝元宏临终托孤重臣之一。
后来官居太傅、司徒,成为宰。
不过,元详最后被皇帝元恪和外戚高肇合谋害死、抄家。
元诩即位后,为元详平反,元颢继承了老爹北海王爵位。
他曾做过徐州刺史,后因贪腐被削职。
527年,宿勤民达在在豳州、北华州造反,元颢被起复,担任尚书左仆射、西道行台,领军平叛。
他最大的业绩就是全力支持夏州刺史源子雍,在三个月时间里荡平河内高地(鄂尔多斯高原)几州的叛军。
河阴之变生时,元颢正领军前往相州,准备讨伐葛荣。
他得知2ooo多宗室贵族、朝廷官员被杀,深感凶多吉少,于是率一部分队伍投梁。
临淮王元彧得到南朝皇帝恩准,回国就任高官去了。
北海王元颢则不然。
他面见梁帝萧衍,恳求对方派军队支持自己回北魏夺权。
元颢下誓言:自己一旦夺得魏国皇位,必定对梁国有厚报。
萧衍经过权衡,决定有限度地支持元颢的请求。
他册封元颢为魏王;任命直阁将军陈庆之为飙勇将军、持使节,率7ooo军士护送元颢回国。
萧衍的想法是:元颢作为魏国重号王爷,曾经参加北伐柔然,又几次率军平叛,有统帅能力,又有军队基础。
现在,他又有了篡国野心。
如果梁国支持他,有可能在北魏~南梁之间建立一个缓冲政权。
这对梁国是非常有利的。
梁国也不能倾斜太狠、孤注一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