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
这种进攻方式在攻城时尤为有效。
既能大范围杀敌、伤敌,己方士兵损失又小,这不是最佳作战方式吗?
那,大量配备弓箭手,不就立于不败之地了?
事实是绝非那么简单。
因为,弓箭消耗太昂贵了!
弓箭手的挑选、培养、保障也太难太久太费钱了!
先是良弓难得。
制作弓、弦的材料,既难谋到上品,价格也极高。
但这还不是主要的,主要花费是在箭上。
箭由三个部分构成:箭头、箭杆、箭翎。
箭头用生铁铸造或熟铁锻造。
铁和盐,自古就是稀缺物资,价格不菲。
要不,怎么会有专营这档子事。
中国为了盐铁专卖制度,争吵了两千多年。
但对箭的三个组成部分来说,铁是最便宜的。
箭杆、箭羽更贵。
好的箭杆,得是榉木、桦木。
但这两种木材很稀罕。
多数箭杆只能退而求其次,用竹子和普通木头制作。
最贵的还是箭羽。
箭羽里,最贵的是大型飞禽羽毛,其次是家禽羽毛。
最好的箭羽是老鹰羽毛。
鹰羽制作的箭叫雕翎箭;
其次是大雁、飞鹤羽毛,俗称青翎箭;
老鹰、大雁、飞鹤这些大型飞禽,数量有限,极难抓捕。
因此,鹰翎、雁翎、鹤翎异常珍贵。
最寻常的箭,用鹅、鸭这些家禽羽毛制作。
就以雕翎箭、青翎箭、鹅羽箭这三种来说明:
最贵的雕翎箭,5支售价4ooo铜钱。
平均每支8oo;
青翎箭,5支2ooo铜钱;
鹅羽箭,5支售价1ooo钱。
而对比此时南梁的物价:一匹3岁中等马,市价1o金币,也就是1o万铜钱,等于125支雕翎箭、或25o支青翎箭、或5oo支鹅羽箭。
马是南朝最贵的装备。
换个参照物:土地。
这时代,一个金币可买两亩良田(稻田)。
也就是说,一亩良田值5ooo钱,最多可换7支雕翎箭、或25支鹅羽箭。
——箭的制作本身如此昂贵,可更大的问题还不在这。
更大问题是:箭矢在战场上消耗量大。
多数是一次性耗品,难以回收。
战争结束,只有获胜的一方有机会打扫战场、回收箭矢。
而回收的箭矢,多数已损坏,可利用率不到3o。
所以,弓箭手和弓箭,是这个时代的消费大v。
南朝的国号、皇帝换了几茬,军制变化却不大。
这时期的梁国,徭役兵只有基本配置、管吃管住;募兵才有薪酬。
马匹、甲胄、兵器……这些高端装备,都是自备的。
萧西风来自乡下,却带着一匹河套马、一副轻甲、一张良弓配3o支高中低箭矢、一把寒光弯刀。
河套马骨架高大,负重多,耐力持久。
短板是度比大宛马、蒙古马慢些。
大宛马短板是负重小。
蒙古马短板是耐力差。
——这种装备,连建康城里军阀世家嫡系子弟,都不见得配齐了。
萧讷生在前军神之家,仓库里装备很多;古桑乡有战阵传承,乡人外出服兵役时,从来都是尽量武装自己,最大可能保命回家,不在乎外人怎么看。
所以,萧讷一身豪华装备出门,没考虑过他人如何看待自己。
孙至柔、周大川、沈从武、沈趋,乃至沈约大人,他们在得知萧讷的装备时,想忽视他都难。
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