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 说汉语(1 / 2)

历史上的君主,就其权威而言,大致分三类:

1绝对权威。

军政大权攥在手中,人事任免基本指谁是谁。

秦始皇、汉武帝、宋武帝、太武帝、宋文帝等就是这类。

2有一定权威。

但受到掣肘,被宰相分权。

多数皇帝是如此。

3几乎(完全)没权,有强势辅政大臣(权臣)或垂帘听政者。

这类君主也不少,如汉昭帝、海昏侯、汉献帝、魏哀帝、魏元帝、宋少帝……等。

拓跋宏刚登基时,才5岁,先是由太上皇拓跋弘辅政,后由冯太后听政。

那时他属于第三类君主。

待他18岁亲政后,进了一步,有了部分决断权,逐渐进步成了第二类。

冯太后去世后,经过几年适应、调整、巩固,拓跋宏现在成了实权皇帝。

无论在军事还是政务领域,他都掌握着绝大部分话语权。

他现在成了第一类君主。

迁都洛阳、改穿汉服这两件事基本搞定后,拓跋宏感觉:现如今,朝廷重要岗位、州郡大员绝大多数,都是自己拥趸。

自己对朝局的把控没多大问题了。

既然如此,他决定趁热打铁,推出第三项改革措施:改讲汉语。

拓跋宏于467年出生在平城皇宫。

他睁开眼听到的话,是后宫里通行的语言:汉语。

冯太后于456年成为魏国皇后。

自那时起,魏国皇室后宫就成了冯太后的地盘。

拓跋宏出生时,冯太后已经将汉语在后宫强行推广、普及了。

拓跋宏自幼所受教育的体系安排,是冯太后亲自制定的。

因此,拓跋宏是说着汉语启蒙,读着汉人典籍成长的。

当然,作为鲜卑族人,他也能说会懂鲜卑语。

自周天子定都关中、后迁都洛阳,自称中国以来,汉人的语言,也是南腔北调的。

北地燕赵卷舌,南方楚蛮吞音,西边陇右重鼻,东面齐鲁嗓声……汉族人说话,东南西北四面八方并不统一,最初互相也听不清楚。

但是,秦朝之后,汉族人不但把文字统一了,后来又逐渐制定了一套官场语言音标准,叫做“正音”

统一的文字加上官场正音,这就是汉族政权时通行全国的汉语。

长安、洛阳、邺城、南郑、建康、徐州这些城里,会说正音汉语的人最多。

拓跋宏打算强行在魏国统一推行的语言,就是这种官场正音汉语。

作出决定后,他分头找臣子们谈话,表达自己意思,倾听对方意见。

他这样做,并不是真的征求意见,而是故意造势。

这天早朝时,拓跋宏向大臣们宣布了推广汉语的决心,要求大伙表意见。

李冲与皇帝私下交流过多次。

这时出列道:“禀陛下,天下四方,语言众多。

有谁规定哪种话是正音呢?皇上下令以哪种话为标准,哪种话就是标准。

以鲜卑话统一全国语言也可,何必一定要以汉语?”

太尉元禧道:“陛下,皇上既已迁都洛阳,易穿汉服,这说明咱们走的路子是修身改俗,以鲜卑族就汉族。

那,语言也该改说汉话。

毕竟,汉族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拓跋宏道:“咸阳王说的好。

名不正则言不顺。

汉族礼乐高雅完整,继承有序,是为正统。

其载体是汉语。

咱们要定正音,只能是汉语。

就这么定了。

朕即刻下诏,要求鲜卑人改说汉话,学写汉字。

……除了阳平郡侯,还有谁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